
一、了解病人心理状态
病人患病后,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护理人员要通过心理学知识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变化。比如,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病人在患病时,生理需求最为迫切,像对疼痛缓解、舒适治疗环境的需求。但同时,安全需求也会变得强烈,担心疾病治疗效果、医疗费用等。社交需求方面,病人可能会因住院与外界隔离,渴望家人朋友陪伴。尊重需求上,希望医护人员尊重自己的隐私和意见。自我实现需求则表现为期望能尽快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护理人员要观察病人行为表现来判断其心理状态。如果病人沉默寡言,可能是内心焦虑、恐惧;若频繁询问病情,也许是对疾病不确定感到不安。通过了解这些,护理人员能针对性地提供护理。
二、给予心理支持
倾听与共情:倾听是给予心理支持的重要方式。病人倾诉时,护理人员专注倾听,不随意打断。共情是设身处地感受病人情绪,让病人感受到被理解。比如病人因疾病治疗痛苦而流泪,护理人员轻轻递上纸巾,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简单举动就能让病人感受到温暖。
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保持专业形象,操作熟练、态度温和,让病人产生信任感。按时查房,认真解答病人问题,遵守承诺,这些行为都能增强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一旦信任建立,病人更愿意配合治疗,也能更好地缓解心理压力。
提供信息支持:病人对疾病相关信息了解不足会产生焦虑。护理人员向病人介绍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康复过程等,让病人心中有数。告知病人手术大致流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方法,能减少病人对未知的恐惧。
三、引导积极心态
运用积极暗示:积极暗示能改变病人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流时,多说鼓励的话,如 “你的气色好多了,恢复得很不错”。这种积极语言能让病人产生积极心理预期,增强康复信心。
鼓励社交互动:鼓励病人与病友交流,分享治疗经验和感受。病友间同病相怜,交流能让病人不再感到孤单无助。组织小型病友交流会,让病人在互动中获得支持和鼓励。
帮助设定康复目标:根据病人病情和身体状况,帮助病人设定合理康复目标。目标不宜过高,让病人每次完成小目标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积极心态。比如骨折病人,先设定能独立坐起的目标,完成后再设定能短距离行走的目标。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