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是考试中常见且重要的题型。单选题如“实施厌恶刺激时,厌恶刺激的强度应该是( )”,正确答案是“强烈的”,因为只有足够强烈的刺激才能有效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
简答题
要求考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回答或论述。例如,分析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时,需结合案例和理论知识,清晰、准确地阐述观点。回答简答题时,考生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地表达,逻辑要清晰,确保回答简明扼要。还可结合案例或实例,增强答案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同时注意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案例分析题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案例,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考生需要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结合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方案
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对某一心理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进行详细的论述。考生需要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深入掌握,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见解

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型有哪些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的题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选择题
单选题:共250题,每题0.3分,共计75分。题目内容涵盖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心理测量、心理疾病诊断、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咨询心理学等
多选题:共50题,每题0.5分,共计25分。多选题通常考查考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和掌握程度,难度相对单选题稍高
二、案例分析题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案例,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考生需要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结合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方案。例如,给出一个求助者的详细情况,包括其背景、遇到的问题、情绪表现等,让考生分析求助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咨询计划
三、简答题
简答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等的简要阐述和理解。题目通常要求考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如解释某个心理学术语、简述某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步骤等
四、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对某一心理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进行详细的论述。考生需要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深入掌握,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见解。例如,论述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或者对某种心理障碍的成因、表现及干预措施进行详细论述
五、综合评审
综合评审通常包括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考生需要撰写一篇与心理咨询相关的论文,并在答辩环节中对自己的论文进行阐述和解释,回答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级心理咨询师题型及答案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客观案例题,以下是一些具体题目及答案示例:
单选题
1. 实施厌恶刺激时,厌恶刺激的强度应该是( )。
A.双方商定出来的强度
B.温和的
C.求助者能耐受的强度
D.强烈的
答案:D
解析: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因为不适行为常常可以给求助者带来某种满足和快意,这些满足和快意不断地强化着这些不适行为。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
2.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本案例中C是( )。
A.没有时间陪母亲
B.母亲去世后内疚自责
C.母亲因车祸去世
D.母亲去世是我造成的
答案:B
解析:合理情绪疗法中的C是指人们的情绪困扰,求助者认为母亲的死是自己的责任,所以才会痛苦。
3. 咨询师在对本案例资料赋予意义时,正确的方法包括( )。
A.分析迹象
B.反向思考
C.相关分析
D.逻辑推理
答案:A、C
解析: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的方法有三种:就事论事,相关分析和分析迹象。
多选题
1. 该求助者出现的主要心理症状包括( )。
A.内心冲突
B.入睡困难
C.情绪低落
D.烦躁不安
答案:C、D
解析:“……为此情绪较为低落,内心苦恼,烦躁不安,觉得无助。”所以主要心理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和烦躁不安。案例中未见明显内心冲突,入睡困难属于躯体症状。
2. 实施冲击疗法的程序包括( )。
A.筛选治疗对象
B.签订治疗协议
C.构建焦虑等级
D.实施冲击治疗
答案:A、B、D
解析:冲击疗法的基本操作程序:筛选确定治疗对象、签订治疗协议、治疗准备工作和实施冲击治疗。建立焦虑等级是系统脱敏法的程序。
3. 以下正确的说法包括( )。
A.在CSQ中“解决问题-求助”的组合可解释为成熟型
B.若16PF中恃强性得分为8分,则表明比较固执、独立
C.在EQP中若N量表得分为60分,表明情绪不稳定
D.BPRS各项目采用0~6分的7级评分法
答案:A、B、C
解析:BPRS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
简答题
1. 在本案例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该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时,最应该注意的是( )。
A.尊重求助者妻子的意见
B.参考以往成功案例
C.听从上级咨询师的建议
D.注重与求助者讨论
答案:D
解析:咨询目标是求助者与咨询师共同商定的。
2. 在该求助者测验结果中,百分等级达到84及以上的分测验包括( )。
A.领悟
B.算术
C.填图
D.图排
答案:B、C、D
解析:各分测验的原始分数按手册上相应用表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百分等级达到84及以上的对应的量表分是13分,所以只要大于或等于13分则是百分等级达到84或以上。
客观案例题
1. 求助者“明明知道……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所反映的是( )。
A.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
B.存在常形冲突
C.心理与生理存在矛盾
D.存在变形冲突
答案:D
解析:求助者明知医院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控制不住去医院,这是一种变形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且不涉及道德问题。
2. 求助者反映老伴与男邻居有说有笑的,最可能的是( )。
A.出现幻视
B.关系妄想
C.客观事实
D.难以判定
答案:C
解析:“我跟踪了很多次,每次都被我抓住了现行,都是在跟那个不正经的男人有说有笑的”很可能老伴只是和邻居正常交流,是求助者自己做出不符合事实的推断。
希望这些题目和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二级心理咨询师题目
以下是一些二级心理咨询师的题目示例:
单选题
1. 在MMPI-2的剖面图中,临床量表Hs、D、Hy的T分都超过临床分界值,且在整个剖析图中为最高的几个分数,则整体模式呈现“左高右低”的模式为( )。
A.神经症性模式
B.精神病性模式
C.说谎模式
D.诈病模式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临床量表Hs、D、Hy的T分都超过临床分界点,且在整个剖面图中为最高的几个分数,则整体模式呈现“左高右低”的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神经症性模式。而如果量表PA、Pt、SC、Ma等为几个最高的量表分数,则整个剖面图呈现出“右高左低”,这种模式被称之为精神病性模式。
2. 实施厌恶刺激时,厌恶刺激的强度应该是( )。
A.双方商定出来的强度
B.温和的
C.求助者能耐受的强度
D.强烈的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因为不适行为常常可以给求助者带来某种满足和快意,这些满足和快意不断地强化着这些不适行为。厌恶刺激必须强烈到一定的程度,使其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
3. 对生物反馈疗法本质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对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有效
B.是求助者被动参与的过程
C.反馈仪器本身没有治疗作用
D.是咨询师主动作为的过程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并不是每一个接受反馈治疗的求助者都能从治疗中得到好处。必须让求助者懂得,生物反馈治疗有别于普通的医学治疗。普通的治疗,如打针、吃药、手术,只能被动接受,而生物反馈治疗却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生物反馈仪本身对求助者没有任何治疗作用,除了提供信息以外,它没有给求助者任何物理的、化学的干预。他必须明白,是他在支配那些反馈信号,而不是仪器在支配他。如果求助者不能理解各种声、光反馈信号的意义,坐在反馈仪前无所用心,他将一无所获。
多选题
1. 该求助者出现的主要心理症状包括( )。
A.内心冲突
B.入睡困难
C.情绪低落
D.烦躁不安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为此情绪较为低落,内心苦恼,烦躁不安,觉得无助。”所以主要心理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和烦躁不安。案例中未见明显内心冲突,入睡困难属于躯体症状。
2. 儿童行为量表(CBCL)第二部分社会能力的因子包括( )。
A.一般情况
B.活动情况
C.社交情况
D.学习情况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第二部分的社会能力归纳成3个因子,即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及学习情况。
3. “咱们就把上课不玩手机作为第一个目标”,这个目标的特征包括( )。
A.双方商定的
B.可能是无法实现的
C.可以评估的
D.不属于心理学范畴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备如下特征:①属于心理学范畴,②积极的,③具体或量化的,④可行的,⑤可以评估的,⑥双方接受的,⑦多层次统一。“上课不玩手机”是可行、可评估的。在本案例中是咨询师与该求助者双方商定的目标。
客观案例题
案例:求助者,女性,50岁,某大型企业副总经理。家庭经济富裕,与丈夫结婚25年,有一个23岁女儿。求助者年轻时好强,工作、学习能力较强,事业有成。女儿青春期以后,母女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求助者为此痛苦前来求助。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咨询对话。
1. 单选:对王某的初步诊断可能是( )。
A.恐怖性神经症
B.人格障碍
C.严重心理问题
D.精神病问题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精神病性障碍会存在幻觉(凭空听到声音、看到事物)或妄想(怪异或不寻常的信念)。
2. 单选:求助者反映老师偏向同学、批评自己,最可能的是( )。
A.老师确实偏心
B.老师根据情况做出反应
C.求助者感觉过敏
D.求助者出现思维行为异常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求助者对老师的做法出现了偏激的想法,可能是思维行为异常的表现。
3. 多选:在本案例咨询中曾出现严重的阻抗,可能的原因是( )。
A.抵抗咨询师
B.失调的行为能满足心理需求
C.旧行为的改变
D.失调的行为掩盖深层次矛盾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求助者得到了家人朋友的劝导和关心,有病使其获益;求助者要停止过去经常去医院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日积月累养成的,改变这些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常使求助者为之却步;也可能求助者疑病有着更深层的矛盾。这些都是产生阻抗的原因。求助者主动前来咨询,所以不大可能是对咨询师的抵抗。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