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员在后台问,"心理咨询师考试真的取消了吗?为什么突然停考?"作为从业8年的教育规划师,我用大白话给大家捋清楚。
废话不多说,2022年9月国家确实取消了原人社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这事儿要分三层看,
第一层是政策调整。国家把114项职业资格认证下放给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心理咨询师就在其中。现在由中科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等机构组织考试,证书更侧重实操能力。
第二层是行业整顿。前些年考证乱象多,有些机构交钱就发证。我见过最离谱的,有个学员初中毕业,花6800元就拿到"高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现在要求报考者必须完成指定课时的系统培训。
第三层是市场需求变化。现在医院、学校等单位招聘,不仅要看证书,更看重个案时长和督导记录。去年某三甲医院招聘,200个持证者里只录用了3个有800小时以上咨询经验的。
对于想入行的朋友,我的建议是,
1. 选人社部备案的培训机构(官网可查)
2. 完成不低于164学时的系统培训
3. 积累见习个案(建议从公益咨询做起)
4. 找资深督导(每小时200-500元是市场价)
现在市面上正规证书主要有两种,中科院的《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和人社部教培中心的《社会心理服务师》。前者适合转行新人,后者适合社区工作者。
特别注意这些坑,
❌"包就业"的机构别信
❌不用考试直接拿证的快跑
❌境外证书要查发证机构资质
未来趋势很明显,心理咨询正在从"持证上岗"转向"能力认证"。就像驾照考试改革一样,现在更注重实际驾驶能力,不是背题就能通过。

社会心理服务师
一、社会心理服务师到底是干啥的?
街坊邻居茶余饭后总提起"社会心理服务师"这个词儿,不少人以为这就是换个名字的心理医生。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儿!
举个实在例子,楼上张大姐家孩子中考前闹情绪,班主任请来的不是穿白大褂的大夫,而是社区的社会心理服务师。这位老师没让孩子做测试题,也没谈专业术语,就带着孩子在小区花园里边散步边聊天,两天后孩子自己调整好了状态。这就是社会心理服务师的工作日常——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解决身边实实在在的心理困扰。
二、为啥现在特别需要这类人才?
现在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可心里头的事儿反而多了。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老年人怕成"空巢族"、中小学生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这些事儿去医院吧觉得小题大做,自己憋着又难受。社会心理服务师就像"心理上的社区医生",在菜市场、学校、工厂这些生活场景里,用接地气的方式帮大家疏导情绪。
去年我们社区搞了个"广场谈心角",每周三晚饭后,心理服务师就在健身器材旁边摆几张塑料凳。开始童鞋们儿还不好意思,后来连最内向的王大爷都去吐槽过儿媳妇管太严。这种"唠家常式"的心理服务,特别对老百姓胃口。
三、他们都在哪些地方发挥作用?
1. 社区调解现场,老房子加装电梯闹矛盾,心理服务师不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大家说出真实担心,说一千,道一万三楼李奶奶主动说,"我是怕施工震坏我阳台的兰花",矛盾迎刃而解。
2. 学校课后托管,不像传统心理咨询需要预约,孩子们课间跳皮筋时就能和心理老师聊几句。四年级的小胖说,"那个老师不像大人,像会魔法的哥哥"。
3. 企业休息区,开发区工厂的吸烟区放了几个减压沙盘,工友们抽烟时随手摆弄几下,心理服务师在旁边观察,发现流水线老赵摆的图案总是重复,主动找他聊了聊家里生病的老母亲。
四、普通人能成为社会心理服务师吗?
想入这行不需要高学历,但得有"三心二意",同理心、耐心、责任心;愿意倾听、愿意跑腿。培训内容也实在,比如怎么从大妈们的广场舞话题里听出潜在的心理需求,怎么用打麻将的例子解释情绪管理。
我们小区45岁的孙阿姨,原先在超市理货,经过半年培训,现在成了片区金牌调解员。她说秘诀就一条,"把专业话翻译成家常话,比如不说'认知行为调整',而说'换个角度看问题'"。
五、这份职业未来会怎样?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把社会心理服务纳入社区标准配置。就像每个小区要有物业管家一样,未来可能每个社区都要配心理服务师。这份工作不像医院心理科那么正式,也不像商业咨询那么昂贵,更像是街坊们的老朋友。
前两天看见地铁口新设了个"解忧杂货铺",以为是卖零食的,走近才发现是两位心理服务师在值班。路过的大哥好奇问了句,"能聊聊炒股亏钱的事儿吗?"工作人员笑着指指招牌,"买不买东西都能聊,我们这儿'解忧'免费。"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