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宝宝厌学?心理咨询师妈妈的3个误区

张婉芳

张婉芳

2025-04-21 09:50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关注

当9个月的小红把早教绘本撕得粉碎,当2岁的明明一见识字卡就扭头大哭,很多家长第一反应都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作为从业8年的婴幼儿心理咨询师,也是2岁孩子的母亲,我发现90%的家长都踩过这三个坑,

误区一,把探索当厌学

1岁半的豆豆总把积木往地上扔,妈妈觉得他在故意搞破坏。其实这是空间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孩子通过抛物体验"掌控感"。这时候收走玩具反而会阻碍认知发展,聪明的做法是准备软质小球陪他玩"你丢我捡"。

误区二,过早标准化要求

有位爸爸自豪地展示2岁女儿能背20首古诗,可孩子见到书本就咬。0-3岁婴幼儿的"学习"应该是多感官体验,强行要求端坐跟读,就像让新生儿穿高跟鞋,不仅痛苦更影响大脑发育。

误区三,忽视生理基础

门诊遇到个3岁"厌学"案例,说一千,道一万发现是散光未矫正。孩子看绘本模糊重影,自然抗拒阅读。就像成人用模糊手机刷视频都会烦躁,记得先排除视力、听力等生理原因。

上周遇到个典型案例,18个月的乐乐一见彩色卡片就哭闹,奶奶认定孩子"笨"。经观察发现,乐乐对绒毛玩具特别感兴趣。我们把认物卡换成不同材质的布料卡,现在孩子能主动指认20多种面料。记住,婴幼儿的学习密码藏在兴趣里。

宝宝撕书就是厌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宝宝撕书就是厌学吗?这些信号家长要读懂

宝宝撕书就是厌学吗?这些信号家长要读懂

很多家长看到宝宝把书页撕得稀碎,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这孩子不爱学习!"其实,过早下结论反而可能误解孩子的真实需求。1岁左右的宝宝撕书,往往和"厌学"八竿子打不着。他们的小手正在探索世界,纸张的触感、撕扯的声音、形状的变化,这些都能带来新奇体验。就像孩子喜欢捏橡皮泥、拍水花一样,撕书也是他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二、这些细节才是真正的"学习警报"

比起撕书动作本身,家长更要关注孩子与书本互动的整体表现,

1. 书本当玩具

总是把书倒着拿

翻页时只甩动不观察画面

对所有书籍都表现出相同的破坏行为

2. 注意力像跳跳糖

听故事时频繁扭动身体

看绘本超不过3分钟

对任何图书都提不起兴趣

3. 拒绝互动

家长读书时孩子扭头就走

看到书本就用手推开

比起听故事更爱独自玩玩具

三、聪明家长这样做

1. 给书"穿盔甲"

准备布书、硬纸板书、洗澡书,让孩子尽情探索。见过农村大妈晒萝卜干吗?把旧杂志裁成条,专门准备个"撕纸盒",既能满足撕扯需求,又能保护正式读物。

2. 让阅读变游戏

读书时学动物叫,跟着故事情节做夸张动作。就像逗小猫玩毛线球,用声音和肢体语言吸引注意。孩子注意力跑了也别急,学学公园里钓鱼的老头——耐心等鱼儿自己游回来。

3. 生活处处是书本

超市里认水果图案,电梯里看数字按钮,公交站读站牌大字。识字不靠死记硬背,就像认识邻居家小狗,天天见面自然就熟了。

4. 观察比纠正更重要

记录孩子对哪些画面停留时间长,什么类型的故事能安静听完。就像老中医把脉,先摸准"症状"再开方子。如果孩子只对汽车绘本感兴趣,那就先从车轮子开始讲起。

四、特别要注意的情况

当孩子出现以下表现时,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3岁以上仍无法专注听简短故事

对所有图画类物品都缺乏兴趣

伴随语言发育明显迟缓

拒绝任何形式的亲子互动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有的像向日葵早早绽放,有的像竹子先扎根后拔节。重要的是读懂他们发出的"生长信号",用适合的方式浇灌,而不是急着给幼苗贴标签。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

张婉芳

心理咨询 | 创作者  IP属地: 广州
文章322
粉丝42
关注5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特别推荐

作者影响力排行

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