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少学校后勤主任的咨询,发现大家在签订心理咨询师外包合同时最容易踩三个坑。上周刚帮本地一所中学重新拟定了服务协议,今天就手把手教您避开这些"隐形雷区"。
第一坑最容易中招的是服务范围界定。去年某重点高中就吃过亏,合同里只写了"日常心理咨询",结果遇到学生自残事件需要危机干预时,咨询师以"超出服务范围"为由拒绝处理。建议在协议中明确列出,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家长培训、教师督导等具体项目,最好注明"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服务"。
第二坑藏在收费标准里。千万别用"按次结算"这种模糊表述,某小学就因此被收了双倍费用——咨询师把每次团体辅导按人头计费。正确的做法是区分服务类型,个体咨询按小时/人次计费,团体活动按场次收费,培训讲座另算,并且要注明每年服务总价上限。
第三坑最要命的是保密条款。某初中曾因协议没写清楚保密例外情况,导致咨询师在发现学生遭受家暴时不敢报警。必须在合同中写明保密原则及例外情形,比如涉及人身安全、违法犯罪等情况必须上报,最好附上具体的操作流程。
签约时还要特别注意这三点,1.核对咨询师资质原件,包括心理咨询师证书和执业范围;2.明确督导机制,要求每月至少一次专业督导;3.约定服务评估标准,比如学生满意度需达85%以上。去年某职校就因没约定评估条款,导致咨询师频繁更换影响服务连续性。
我强调一点,现在很多机构会把兼职大学生包装成专业咨询师,一定要查看劳动合同和社保记录。某民办学校就遇到过签约机构用实习生顶班的情况,对了耽误了学生的咨询黄金期。

学校心理咨询师聘用合同审核要点
第一招,先查"户口本"
合同开头那栏别光写个学校名字就完事。得确认学校有没有办学资质,民办校要看办学许可证,公办校要核对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特别是新成立的私立学校,去年就出过老师入职三个月才发现学校根本没心理咨询服务资质的事儿。
白纸黑字定工作内容
别信口头承诺!合同里必须写明具体干什么,是只做个体咨询,还是要带团体辅导?要不要参与危机干预?每周坐班几天?举个例子,某中学老师原本说好只做咨询,结果被安排天天代班看自习,这就是合同里工作范围没写清楚惹的祸。
工资单要拆开来看
别光看月薪总数。基本工资、绩效奖金、补贴明细都得分开列。重点看这两处,绩效怎么算(是按咨询人次还是效果评估)、寒暑假工资发不发。见过最坑的合同写着"绩效按实际情况发放",结果老师每月到手的钱能差两千多。
保密条款要双向保护
既要约束老师不得泄露学生隐私,也得写明学校不能擅自公开咨询记录。特别留意保密例外条款,比如发现自伤倾向要不要告知家长,这个度怎么把握要写明白。去年有学校就因私自把咨询记录交给班主任,被家长告上法庭。
离职不是想走就能走
重点看这两条,提前多久申请离职(一般30天)、服务期违约金(超过两个月工资的都有问题)。特别注意"竞业限制"条款,有些合同要求离职后三年不能在同城学校任职,这种霸王条款可以直接划掉。
设备保障别忽略
合同里要有这句话,"甲方应为乙方提供符合行业标准的咨询场地及专业设备"。有的学校让咨询师在体育器材室做咨询,连个沙盘都没有,这种工作环境根本没法开展正规咨询。
继续教育谁出钱
现在要求心理咨询师每年都要参加培训。合同里要写清培训费用是学校全包还是按比例报销。某重点中学老师自己垫钱参加督导培训,结果学校不认账,说一千,道一万闹到教育局。
纠纷处理选对地方
留意合同末尾的争议解决条款。尽量选学校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别接受什么"由甲方指定仲裁机构"。遇到过合同里写着去外省仲裁的,明显是给老师维权设障碍。
学姐提醒研友们儿,签合同前最好让懂教育法规的律师过目。特别是涉及重大责任划分的条款,宁可前期多花两小时核对,也别事后打半年官司。毕竟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特殊,既要保护学生,也得保护好自己饭碗不是?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