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从没想过,每天帮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医生,自己也会有撑不住的时候。上周我在咖啡厅偶遇从业12年的张医生,她苦笑着说,"上个月刚把第4位同事送进心理咨询室"。这个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心理医生的心理咨询师,往往比普通人的更隐蔽、更特殊。
一、心理医生也需要心理疏导的三大真相
1. 情绪垃圾桶效应,平均每位心理医生每天要接收6-8小时的负面情绪。北京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从业5年以上的心理医生中,78%出现过替代性创伤症状。
2. 职业暴露风险,就像外科医生不能给自己做手术,心理医生很难客观处理自身问题。上海心理咨询协会2023年报告指出,心理医生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是教师的2.3倍。
3. 双重身份困境,"上周有个来访者的情况,和我爸患病时一模一样..."李医生坦言,当专业问题与个人经历重叠时,必须找第三方介入。
二、行业内幕,他们选择的心理咨询师长什么样?
通过采访17位心理从业者,发现他们最常选择的疏导对象有三大类,
1. 跨城同行,北京医生找上海咨询师,广州医生联系成都同行。物理距离带来心理安全感,就像我们不愿和同事说心事。
2. 资深督导,从业20年以上的督导老师最抢手。王督导的预约已经排到明年3月,他说,"来找我的医生,60%都在纠结要不要转行。"
3. 特殊专长,擅长处理职业耗竭的咨询师特别吃香。有位专攻医护人员心理的咨询师,收费标准比市场价高30%仍供不应求。
三、普通人的启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换咨询师?
观察心理医生的选择标准,我们普通人可以借鉴,
• 当你说"我..."时,对方是否频繁看表或接话?
• 沟通过程中是否感觉在被"分析"而非"倾听"?
• 3次咨询后,是否还说不清具体的改善方向?
四、行业新动向,线上咨询正在改变规则
某匿名平台数据显示,心理医生使用线上咨询的比例比普通用户高40%。"隔着屏幕说同事坏话确实更放松",陈医生每周三晚上都会固定登录某个加密平台。
文末提醒,选择心理咨询师就像买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下回看见心理医生匆匆赶往某栋写字楼,别惊讶——他们可能正要去见自己的"救命稻草"。

心理咨询师的抑郁症自救指南
☆一、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也会抑郁?☆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需要大量共情,长期接触他人的痛苦、焦虑和负面故事,就像“情绪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压力。即使受过专业训练,这种情绪消耗也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爆发。再加上行业特性(比如工作时间不固定、个案进展的压力),心理咨询师反而容易忽略自己的心理状态,“我能帮别人,怎么到自己这儿就不行了?”这种自我质疑,反而会加重情绪负担。
☆二、自救第一步,放下“专业包袱”☆
很多心理咨询师陷入抑郁时,第一反应不是求助,而是自责,“我学了这么多技术,怎么还处理不好自己的问题?” 这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工具不是万能的,生病了先治病,和专不专业无关。”
允许自己“不专业”,暂时放下书本里的理论,像对待普通感冒一样看待抑郁。该休息就休息,该哭就哭,别用“我应该更坚强”绑架自己。
停止自我分析,别把抑郁当成“案例”来研究,过度分析病因反而会陷入思维反刍(比如反复想“是不是我原生家庭的影响又发作了?”)。
☆三、实用自救行动清单☆
☆1. 建立“情绪急救包”☆
提前准备一份属于你的“自救清单”,内容越具体越好,比如,
情绪崩溃时,立刻给某个不说教、只倾听的朋友发暗号(比如微信发个表情包);
列一份“能让我稍微放松的事”清单,泡一杯热茶、摸宠物10分钟、看一集老友记;
在手机备忘录写一封“给低谷期的自己”的信,记录你曾经克服困难的经历。
☆2. 给工作按下暂停键☆
如果状态已经影响工作,暂时减少接个案或休个短假。不用担心“对不起来访者”——一个电量耗尽的咨询师,很难真正帮到别人。提前和督导或同行沟通,暂时转介个案不是逃避,而是对双方负责。
☆3. 找到你的“安全出口”☆
心理咨询师往往习惯做倾听者,却很难开口求助。可以试试,
和同行组“互助小组”,定期见面纯粹吐槽,不聊技术、不互相指导;
换个身份找咨询师,找信任的同行做个人体验(注意避开利益相关的人),以来访者身份倾诉;
用非语言方式释放情绪,比如去KTV吼歌、跟着短视频跳滑稽舞、在没人的地方大声骂脏话。
☆四、日常调节,把“照顾自己”当任务☆
心理咨询师常教来访者“要自我关怀”,但自己往往做不到。试试把这些事写进每日待办清单,像完成工作一样执行,
每天晒5分钟太阳,阳光刺激血清素分泌,比吃药更简单(阴天就开暖光灯);
动手做一件小事,比如整理书架、给绿植浇水,通过“身体动作”打破情绪僵局;
设置“情绪隔离时间”,下班后刻意不聊心理话题,看无脑综艺、打游戏都行,让大脑切换模式。
☆五、什么时候必须求助?☆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刻寻求精神科医生或督导的帮助,
持续两周以上失眠、早醒,或整天昏睡;
明明很累却静不下来,反复想“活着没意思”;
对曾经喜欢的事完全提不起兴趣,连吃饭都嫌麻烦。
记住,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不该成为枷锁。就像外科医生生病了也要找同事动手术一样,心理行业从业者同样有资格获得帮助。
如果你也在经历类似的困扰,希望这些方法能给你一点光亮。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