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八年,我的咨询室接待过上千名来访者。有人问我,"做心理咨询师是不是特别轻松?每天聊聊天就能赚钱?"今天我想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这个职业远没有表面看起来光鲜。尤其在遇到这三类咨询案例时,连我这个老手都会头皮发麻。
第一类,"医生你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办"型
上周刚遇到个企业高管,进门就拍出五万现金,"我用过你们最贵的套餐,今天必须给我解决方案!"这类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当快餐店,恨不得三句话解决问题。可心理问题不是感冒发烧,没有万能处方。这时候我会搬出咨询室的小黑板,画个三角形解释,"您看,认知、情绪、行为就像三条腿的凳子,咱们得一条条加固......"
第二类,"我就想找个人说说话"型
有位退休阿姨连续预约了半年,每次带着切好的水果来唠家常。从女婿不洗碗说到菜市场涨价,但每次尝试深入探讨家庭关系,她就巧妙转移话题。这类来访者需要的是陪伴而非改变,往往咨询十几次还在原地打转。我的督导教过个妙招,在第三次咨询时主动摊牌,"王阿姨,您希望我们的谈话往哪个方向走呢?"
第三类,"全家总动员"型
最棘手的是青少年咨询,经常演变成家庭混战。记得有个初三男孩抑郁辍学,第一次咨询来了六口人,父母举着医院诊断书,奶奶抱着保温桶,姑姑拿着星座运势图。这种场面需要快刀斩乱麻,"今天我们主要和孩子沟通,请其他家人在休息区等候。"必要时还得单独安排家庭治疗时段。
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我有三个土办法,
1. 准备20套不同测试量表,用具体数据让来访者看见问题
2. 在咨询室显眼处摆放沙漏,提醒双方注意时间边界
3. 定期整理案例记录,用事实说话避免情感透支
这行干久了会发现,真正帮到来访者的不是高深理论,而是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家常话的能力。就像有次给夫妻做调解,我指着咨询室的盆栽打比方,"你俩现在就像这盆绿萝,老公拼命浇水,老婆不停松土,可根都烂了还折腾啥?"

心理咨询师如何应对工作中的负面情绪
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师每天倾听别人的烦恼,自己肯定早就"百毒不侵"。其实不然,我们和普通人一样会有情绪波动。上周有位同行说,连续接待了三个有自残倾向的青少年个案后,整晚梦见自己在漆黑的迷宫里找人。这让我意识到,处理职业中的负面情绪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建立"情绪天气预报"习惯
我习惯每天工作前用手机备忘录记录当下的心情指数。比如今天早上标记的是"多云转晴,预计午后有小雨",对应到实际工作中就是,上午状态不错,但下午要接待有家暴经历的来访者,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种具象化的记录方式能帮助快速觉察情绪变化,当发现连续三天都是"阴雨"状态时,就知道该调整工作节奏了。
二、给情绪装上"过滤网"
新手咨询师常犯的误区是过度代入。有位同事曾因来访者讲述的校园霸凌经历,连续两周绕开自己孩子的小学走。后来我们摸索出"角色转换仪式",咨询结束后立刻换掉工作装,经过办公楼下的梧桐树时把工作手机调成勿扰模式。这些具体动作像开关一样,把职业角色和私人生活区隔开。
三、打造专属"情绪急救箱"
我的办公室抽屉里放着三样"法宝",女儿画的抽象派全家福、客户送的感谢便签本、还有泡枸杞的保温杯。遇到特别压抑的个案时,会拿出便签本随机翻看某页的鼓励话语。有次看到"您让我重新相信活着是件值得期待的事",瞬间就感觉呼吸顺畅了许多。
四、培养"不务正业"的爱好
咨询中心有位资深老师,大家都叫他"盆景张"。每逢压力大的时候,他就带着小铲子去天台侍弄盆栽。他说修剪枝叶时的专注感,就像在梳理自己杂乱的思绪。我迷上了旧物改造,把来访者留下的废弃沙盘玩具重新拼贴成装饰画,这个过程莫名治愈。
五、设置"情绪排污时间"
每周五下班后,我会刻意绕远路步行回家。经过护城河时,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把这一周积压的负面情绪在脑海里"过筛子",哪些需要专业督导介入,哪些需要自我消化,哪些其实只是自己的过度投射。走到第三个红绿灯时,顺手买支糖葫芦,酸甜的山楂果下肚,这周的"情绪垃圾"就算清空了。
有位前辈说过,"咨询师不是情绪绝缘体,而是情绪导体。"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永远积极阳光,重要的是学会让负面情绪安全地流过身心,不在体内形成淤堵。当你能从容地接住来访者的情绪碎片时,也要记得给自己准备个柔软的情绪缓冲垫。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