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心理咨询师证?这三类人趁早放弃

李玫瑾

李玫瑾

2025-04-30 12:49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关注

"听说现在考心理咨询师证没啥用?到底要不要报名?"作为一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5年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家说点实在话。先甩结论:不是不让考,但有三类人真不适合往这个坑里跳!

第一类:想拿证就躺赚的

我表妹去年花6800报了个速成班,现在证书还在抽屉吃灰。现在正规咨询机构招人,不仅要看证书,还得有实操督导记录。某头部平台要求新手咨询师必须完成200小时个案积累才能接单,光有个证根本不够看。

第二类:冲着高薪来的

新人咨询师时薪80-150元太正常了,还得跟平台五五分成。我认识的大部分同行,前三年月收入都没超过5000块。那些宣传"月入3万"的广告,都是把资深咨询师接企业EAP项目的收入拿来忽悠人。

第三类:自己心理状态不稳的

去年督导过的新人咨询师小王,接了3个抑郁个案后自己先崩溃了。这行最大的成本不是培训费,是持续的个人体验(就是自己也要找咨询师)。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接10小时个案,自己要做1小时个人体验,这笔开支每月最少2000起。

那什么样的人适合考呢?观察身边做得好的同行,基本都有这三个特征:

1. 有主业兜底(教师/HR/社区工作者居多)

2. 持续学习3年以上

3. 每周能固定抽出10小时做实务

现在的报考市场也确实乱,给大家三个“防坑”建议:

① 认准中科院心理所的证书(别的都是山寨)

② 培训费超过8000的直接pass

③ 承诺"包就业"的都是骗子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掏心窝的话:心理咨询师不是职业备胎,而是需要长期投入的手艺活。就像我师傅说的:"没做好五年不赚钱的准备,就别来糟践这个行业。"

考了心理咨询师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考了心理咨询师证却接不到个案?你可能踩了这三个坑

考了心理咨询师证却接不到个案?你可能踩了这三个坑

第一个坑:光有证,没有“人味儿”

很多人觉得,只要拿了证,挂个招牌就能等客户上门。但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个“和人打交道”的活儿,客户找你不光看资质,更看重“你懂不懂我”。

举个例子:新手咨询师容易一开口就搬专业术语,什么“认知行为疗法”“移情与反移情”,把来访者说得云里雾里。人家是来找你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听课的。试着把理论翻译成大白话,比如用“咱们试试换个角度看这件事”代替“认知重构”。

接地气的建议

多观察生活:小区里带娃的家长、职场吐槽的同事,他们的烦恼就是你的案例库。

学学“说人话”:把书本知识转化成家常聊天,比如用“心里堵得慌”代替“情绪淤积”。

第二个坑:死守线下,不会“蹭流量”

有些朋友觉得心理咨询就得面对面才专业,结果蹲在工作室干等,一个月接不到两单。现在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上网搜“压力大怎么办”“失眠焦虑怎么缓解”,你不在这些地方露脸,人家怎么找得到你?

实操方法

1. 线上平台先混脸熟:在知乎、小红书分享实用心理小技巧(比如“3个动作缓解焦虑”),别光讲理论。

2. 免费服务攒口碑:在社区做情绪管理讲座,给本地公众号写减压文章,让人先记住你。

3. 合作“蹭流量”:和瑜伽馆、书店合作搞减压活动,对方出场地你出内容,互相导流。

第三个坑:不会“挑客户”,啥都想接

新手容易犯的错是“来者不拒”,结果发现自己对青少年厌学、夫妻矛盾、职场PUA都不擅长,反而让客户觉得不专业。

有个真实案例:一位咨询师发现自己特别擅长处理女性产后情绪问题,于是专注写这个领域的科普文,半年后成了本地月子中心的指定合作专家。

找准定位的秘诀

从自身经历挖掘:比如你曾是HR,可以专攻职场沟通;带过孩子,可以深耕亲子关系。

看市场需求:一线城市职场焦虑、三四线城市亲子教育,不同地区痛点不同。

亲情提示一句:这行最忌讳“证到手就万事大吉”。定期参加案例督导,找个同行互相练习咨询技术,甚至自己体验几次被咨询的感觉,都能让你更快“上道儿”。客户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能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自然愿意来找你。

(完)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本文由作者流光心田心理咨询网创作,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禁止转载。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