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每小时收费500块,但最怕听到这四句话

李玫瑾

李玫瑾

2025-04-30 15:47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关注

“心理咨询不就是聊聊天吗?怎么收费这么贵?”从业8年的心理咨询师林然每次听到类似的话都哭笑不得。作为时薪500元的资深咨询师,她发现许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严重误解——真正影响咨询效果的,往往就藏在来访者脱口而出的几句话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心理咨询中那些"绝对不能说"的禁忌语,以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一忌:您必须告诉我该怎么办

38岁的张女士在婚姻咨询时反复强调这句话,结果3次咨询后就被林然终止了服务。心理咨询的核心是"助人自助",专业咨询师不会直接给答案。就像教孩子学骑车,扶着后座的手迟早要松开。当来访者执着于要现成解决方案时,本质上是在逃避自我成长的痛苦。

第二忌:我觉得您说得不对

32岁的程序员小王在第三次咨询时突然反驳:“您上次说的认知疗法根本没用!”这种对抗性沟通会破坏咨询关系。心理咨询需要建立安全信任的场域,就像外科医生需要无菌环境。建议换成:“我对上次的方法有些疑问,能再解释一下吗?”

第三忌:我朋友说应该...

25岁的研究生小李总把“我闺蜜说”“网上都说”挂在嘴边。这种说法折射出来访者的依赖心理,就像带着救生圈学游泳。心理咨询讲究个体化方案,别人的经验未必适用。不妨改成:“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您怎么看?”

第四忌:您能保证治好我吗

45岁的抑郁症患者老周签协议时反复追问这句话。心理咨询不同于感冒开药,效果取决于双方配合程度。要求百分百承诺,就像要求天气预报必须精准到分钟——这既不现实,也暴露了来访者急于求成的焦虑。

这些禁忌语背后,暴露出大众对心理咨询的三大误区:把咨询当医嘱、将倾诉等同治疗、忽视主观能动性。资深咨询师陈明打了个比方:“咨询室就像健身私教课,教练能教标准动作,但增肌减脂还得靠你自己。”

那么如何正确开启心理咨询?建议做到三个准备:准备记录本随时记录感悟、准备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视角、准备至少6次的耐心。记住,心理咨询不是魔法,而是照见内心的镜子,擦拭镜子需要时间和技巧。

心理咨询师最不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心理咨询师最不想接的5类来访者

心理咨询师最不想接的5类来访者

跟几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吃饭,聊起工作中最犯怵的来访者类型。原以为他们会对特殊病症感到棘手,没想到大家吐槽最多的反而是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情况。今天就跟研友们儿唠唠这些真实存在的"烫手山芋"。

1. 把咨询室当许愿池的人

"老师,三次咨询能让我老公回心转意吗?"

"下周考试了,能不能让我马上不焦虑?"

这种急功近利的朋友往往把心理咨询当成速效救心丸。有位同行遇到过更离谱的,来访者直接问能不能用催眠让前男友主动复合。心理咨询不是魔法,它更像是陪着你重新认识自己的旅程。就像种庄稼需要春种秋收,心灵的成长更需要时间沉淀。

2. 永远在等救命稻草的"树懒"

这类来访者就像电影《疯狂动物城》里的闪电:

"道理我都懂,可就是做不到哈"

"您说的都对,但我就是改不了"

咨询师提了十种缓解焦虑的方法,下次见面却说"还没开始试"。有个姑娘半年换了三个咨询师,每次都说"这个老师的方法不适合我",其实她连咨询作业都没打开看过。心理咨询不是自动售货机,投币就能出货,得自己伸手接住递来的梯子。

3. 把咨询师当情绪垃圾桶的"永动机"

每周准时出现,滔滔不绝讲两小时生活琐事:

"领导今天又给我穿小鞋..."

"我婆婆简直不可理喻..."

但每当咨询师尝试引导深入探讨,马上岔开话题。有位同行记录过,某位来访者连续八次咨询都在重复抱怨同一件事。心理咨询不是茶话会,专业的倾听包含着引导改变的契机,需要双方共同挖掘表面情绪下的深层症结。

4. 热衷心理测验的"数据控"

这类人手机里存着各种测评截图:

"老师您看,我的MBTI是INFP"

"抑郁自评量表显示我是中度抑郁"

他们执着于用分数和字母定义自己,却拒绝真正面对内心。有个小伙子做了二十多套职业测评,结果越选越迷茫。心理咨询不是考试打分,那些跳出标准答案的真实感受,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

5. 把咨询师当全能侦探的"谜语人"

开口就是云山雾罩:

"我觉得您应该能明白我的感受"

"有些事情我不说您也该猜到"

有位咨询师分享过经典案例:来访者全程用第三人称讲述"朋友的故事",花了三个月才承认说的就是自己。心理咨询不是读心术,越是坦诚真实的自我暴露,越能获得有效的帮助。

每个走进咨询室的人其实都不容易,能有勇气面对问题就值得点赞。但就像去医院看病要配合检查,做心理咨询也需要主动参与。那些真正愿意为自己负责,能坚持付诸行动的来访者,往往也是咨询师最愿意携手同行的伙伴。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