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读者私信我:"老师,我考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但每次接咨询都紧张到胃痛,是不是我不适合这行?"这话让我想起刚入行时督导老师说的:"心理咨询师不是靠考证就能当的,有些特质比文凭更重要。"今天咱们就聊聊,什么样的人真端不起心理咨询这碗饭。
第一类:把咨询当救命稻草的。我认识个同行,自己原生家庭问题没处理好,想着通过帮别人解决心理问题来自我治愈。结果遇到有类似经历的来访者,咨询中自己先崩溃了。心理咨询师不是圣人,自己情绪都理不顺,怎么接得住别人的情绪垃圾?
第二类:爱讲大道理的。去年有个转行来做咨询的中学老师,总忍不住教育来访者"你应该如何如何"。后来督导发现,他三个月的来访者流失率高达80%。心理咨询讲究的是"助人自助",不是给人当人生导师。
第三类:情感隔离过度的。有个学精神分析的朋友,严格遵守"中立原则",连来访者哭诉丈夫出轨都面无表情。结果被投诉"冷得像太平间的医生"。共情能力不是看理论背得多熟,是要真的能感知对方的痛苦。
第四类:把咨询当生意的。某机构咨询师为了续费,故意拖延咨询进度,把能三次解决的问题拖到十次。后来被来访者录音曝光,直接断送职业生涯。这行当口碑比流水重要,急功近利的人真干不长。
第五类:不会自我照顾的。我认识最拼的咨询师,高峰期一天接8个咨询,结果自己得了焦虑症。心理咨询是情绪劳动,不会定期清空情绪垃圾桶的,迟早会被负能量反噬。
第六类:总想拯救他人的。有个志愿者出身的咨询师,遇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自掏腰包帮忙,后来被督导严厉批评:"专业关系掺进个人情感,既帮不了人又害了自己。"
说到底,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就像高压锅里的温度计,既要承受高温高压,又要保持精准刻度。那些幻想通过这个职业获得救赎、展现权威或者赚快钱的人,真不如趁早转行。毕竟,来访者托付给我们的是最脆弱的心灵,这份信任,容不得半点杂质。

考了心理咨询师证却接不到个案?可能是这三大硬伤
收到不少私信:“明明考了证,为啥没人找我做咨询?” 这话听着扎心,但还真不是个例。别急着怀疑行业前景,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踩了这三个坑。
一、 证书≠能实战,差的是“活学活用”
考证时背的理论一套套的,真遇到来访者说“我整晚失眠,觉得活着没意思”,立马慌了神——课本上可没教怎么接这种话。有位同行跟我吐槽,第一次接个案时,光顾着套用倾听技巧,结果对方直接打断:“老师你能不能给点实际建议?”
解决方法很简单:找督导跟练+模拟实战。很多心理咨询平台提供低价实习机会,哪怕前期贴钱做公益咨询,攒够30小时真实案例经验,说话底气都能不一样。别小看社区心理讲座,给大爷大妈讲讲情绪调节,既能练胆量又能攒口碑。
二、 佛系等客上门,不如主动“刷存在感”
见过太多人考完证就把资料往抽屉一锁,朋友圈都不敢发条动态,还纳闷“客户从哪儿来”。现在满大街都是心理咨询师,凭啥选你?有个90后咨询师的做法挺聪明:她在短视频平台用“心理学冷知识”切入,比如“为什么吵架时总想翻旧账”“总爱说随便的人其实最难搞”,轻松积累2万粉丝,后台咨询预约排到三个月后。
别怕被说“不专业”,接地气才能打开市场。小区业主群发个压力测试链接,写字楼里放点心理自测量表,甚至和养生馆、美容院搞跨界合作,都是低成本获客的野路子。
三、 把不准需求痛点,服务跟不上趟
现在人找心理服务早就不是“有病才咨询”,更多是情感经营、职场解压、亲子关系这些生活难题。有个典型案例:宝妈群体最头疼的不是抑郁症,而是“辅导作业崩溃怎么办”“孩子叛逆期怎么沟通”。有个咨询师专门做“亲子话术训练营”,把心理学知识拆解成话术模板,2980元的课程场场爆满。
建议多混目标客户的圈子:年轻妈妈扎堆的母婴论坛,白领聚集的职场社群,甚至游戏玩家的语音频道。听他们吐槽什么,你就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比干巴巴强调“国家认证”管用十倍。
这行说白了就是“用专业换信任”的手艺活。考证只是入门票,关键得让老百姓觉得“这老师懂我”。把专业知识揉碎了,用街坊邻居都能听懂的话讲出来,自然有人愿意为你买单。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