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5年接待1000+来访者,心理咨询师最想说的3个真相

温师月

温师月

2025-05-01 15:57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关注

从业这些年,我见证了太多人从崩溃到重生的蜕变。今天不整虚的,就掏心窝子跟大伙唠三个最容易被误解的真相。别急着划走,这些干货可能帮你少走三年弯路。

第一桩真相:心理咨询不是"有病才去的地方"。上周刚接待个985研究生,表面是论文压力大,聊深了才发现他四年没和父亲说过话。就像感冒初期喝姜汤就能好,非等到肺炎才去医院不是傻吗?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定期找咨询师聊聊就跟手机清内存一样必要。

第二桩真相:咨询师不是算命先生。有人进门就问我:"你猜我现在想啥?"真不是故作特殊,我们靠的是科学方法。比如有个产后抑郁的宝妈,通过沙盘游戏摆出了被困在迷宫的小人,这才找到情绪卡点。专业的评估工具比瞎猜靠谱多了。

第三桩真相:见效快的未必是好方案。有个焦虑症患者试过各种"7天治愈"课程,对了老老实实做了半年认知行为治疗才好转。就像骨折了光吃止疼片能行吗?真正有效的咨询需要建立信任关系,这个过程急不得。

常见问题也给大家整理好了:

1. 怎么选靠谱咨询师?看受训背景+个案时长+督导记录,别光看头衔

2. 每次咨询后更难受正常吗?就像伤口清创会疼,情绪释放是修复的前奏

3. 什么情况该换咨询师?3次沟通仍觉得不被理解可以考虑换人

对了说句掏心窝的话:心理咨询不是弱者的选择,反而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投资。那些表面坚强的人,可能更需要专业支持。下回来聊聊怎么判断咨询有没有效果,保准都是实操干货。

心理咨询师如何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心理咨询师如何判断来访者是否适合长期咨询?

心理咨询师如何判断来访者是否适合长期咨询?

一、来访者有没有明确的“主诉问题”?

长期咨询的核心是解决问题或实现自我成长,所以来访者的“主诉问题”是否清晰很重要。比如有人会说“我总失眠,想找找原因”,或者“我在亲密关系里总是重复同样的矛盾”——这类具体的问题更容易展开长期工作。

但如果来访者只是模糊地说“我整个人都不太好”,或者“别人让我来的,我也不知道要聊什么”,这时可能需要先通过几次短程咨询梳理目标。没有方向感,长期咨询容易变成“原地打转”。

二、是否愿意为改变付出行动

心理咨询不是单向“治病”,而是双方合作的过程。适合长期咨询的人往往有一个特点:他们不仅想倾诉,还会主动尝试咨询师建议的方法。

比如,一位来访者因为焦虑情绪来咨询,如果ta在咨询后愿意记录情绪日记、练习放松技巧,甚至调整生活习惯,说明ta有改变的决心。反之,如果每次都只是抱怨现状却拒绝任何行动,可能更适合短期支持性咨询。

三、能否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

长期咨询就像跑马拉松,信任是坚持下去的基础。有的来访者在第一次见面就会说:“我觉得你能懂我。”或者主动分享内心深处的感受,这说明双方匹配度较高。

但信任需要时间培养。如果来访者连续多次表现出戒备(比如回避关键问题、质疑咨询方法),或者频繁更换咨询主题,可能需要先解决信任问题,再考虑是否长期合作。

四、现实条件是否允许

长期咨询通常需要每周固定时间见面,持续数月甚至更久。咨询师会观察来访者的现实情况:

经济能力:是否能稳定承担费用?突然中断可能影响咨询效果;

时间安排:是否能为咨询预留固定时段?频繁改期可能打乱节奏;

生活状态:是否处于重大变动期(如换工作、搬家)?这类情况下,短期咨询可能更实际。

五、咨询中的“互动模式”是否健康

长期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关系会映射出ta在现实中的互动模式。比如:

有人总在讨好咨询师,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有人习惯性否定建议,认为“这些对我没用”;

有人把咨询师当“救命稻草”,要求随时回复消息。

这些行为本身不是“错”,但咨询师会评估这些模式是否影响咨询进展。如果能通过讨论慢慢调整,长期咨询才有意义;如果模式僵化且无法突破,可能需要调整咨询方向。

我个人觉得,是否选择长期咨询,从来不是咨询师单方面决定的。真正有效的咨询,一定是双方都觉得“这条路值得一起走下去”。如果你正在考虑长期咨询,不妨先问自己:我准备好面对一段可能需要耐心,但充满成长可能的关系了吗?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

温师月

心理咨询 | 创作者  IP属地:北京
文章445
粉丝234
关注12

爱情与成熟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特别推荐

作者影响力排行

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