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厅里听到这句话时,我手里的拿铁差点洒出来——"上周我的咨询师跟我表白了"。作为从业8年的心理咨询师,我想告诉您一个行业真相:咨询师也是普通人,确实可能对来访者产生好感,但专业与不专业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让这种情绪停留在"心动"阶段。
去年督导案例研讨会上,一位同行分享的真实案例让我记忆犹新。32岁的男性咨询师在给25岁抑郁症患者做认知行为治疗时,发现对方不仅完全配合治疗方案,还主动分享共同喜欢的音乐和电影。当来访者第6次咨询时精心打扮出现,咨询师突然意识到自己开始期待每周的见面——这就是典型需要警惕的信号。
根据中国心理学会伦理守则和笔者接触的案例,以下三种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1. 当来访者开始频繁赠送礼物(哪怕只是手工饼干)
2. 发现自己在咨询时间外反复回想对话细节
3. 产生"ta要是没结婚就好了"之类的假设性想法
去年某三甲医院心理科就发生过典型案例:咨询师因未及时处理移情反应,导致来访者误认为双方在恋爱,最终引发投诉。处理这类问题的黄金法则是"三个立即":立即记录、立即报备督导、立即调整咨询方案。有位从业15年的前辈说得精辟:"我们的工作台就像手术台,容不得半点私心杂念。"
特别要提醒的是,某些特定类型的来访者更易引发情感波动。比如长期缺乏情感支持的依赖型人格、与咨询师有相似创伤经历的来访者、以及某些高学历高情商的咨询对象。这时采用"双督导制"(即同时向两位督导报备)能有效规避风险。

心理咨询师如何保持专业边界
一、角色定位:你不是“救世主”,也不是“朋友”
心理咨询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度代入来访者的生活。比如有的咨询师会主动给来访者介绍工作、帮忙调解家庭矛盾,甚至私下借钱给对方。这些行为看似“热心”,实则模糊了专业角色。
正确做法是:
明确告知咨询范围,比如提前说明“我们只在咨询时间内讨论你带来的议题”;
拒绝来访者提出的非专业请求,比如“我可以帮你联系社工,但直接介入你的家庭事务超出我的职责”;
避免用朋友间的语气交流,比如不私下聊天、不互赠礼物(象征性小物件除外)。
曾有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来访者因失业情绪低落,多次请求咨询师帮忙修改简历。咨询师没有直接代劳,而是引导对方探索“为什么你觉得我帮你改简历能解决问题”,最终来访者意识到自己逃避面对职场焦虑的心态。
二、时间与空间:咨询室的门不是旋转门
不少咨询师为了体现“敬业”,会主动延长咨询时间、接听深夜来电,甚至允许来访者随时到访。这种“随时待命”的状态,反而会破坏咨询关系的稳定性。
实操建议:
1. 固定咨询时长:通常50分钟/次,超时不超过10分钟;
2. 设置联系方式界限:工作手机只在上班时间开机,紧急情况建议联系危机干预热线;
3. 物理空间隔离:避免在咖啡厅等非正式场合做咨询,更不要邀请来访者到家中。
举个例子,如果来访者临时要求加急咨询,可以回应:“我理解你现在很需要支持,但我们约定的时间更能保证咨询效果。如果你感到难以应对,我们可以先讨论紧急应对策略。”
三、情感卷入:共情≠替对方扛情绪
新手咨询师常把“共情”误解为“和来访者一起哭一起笑”。一位从业8年的督导曾犀利指出:“如果你的情绪比来访者还激动,到底是你在帮他,还是他在帮你?”
保持情感边界的技巧:
觉察身体信号:如果某次咨询后感到疲惫、愤怒或过度悲伤,可能已卷入过深;
用技术替代本能反应:比如来访者痛哭时,不是说“别难过了”,而是问“这种情绪让你联想到什么经历”;
定期自我清理:通过督导、个人体验或艺术表达处理积压情绪。
四、生活交集:坚决避开“双重关系”
在小城市或特定圈子(如LGBTQ群体、罕见病群体),咨询师很可能遇到熟人求助。曾有咨询师因给邻居做咨询,结果卷入对方家庭财产纠纷,最终被迫停业。
避雷诀窍:
社区活动中如遇潜在来访者,主动保持距离;
社交平台设置专业账号与私人账号;
如发现双重关系已存在,及时转介并说明伦理原则。
五、持续成长:边界感需要专业支撑
边界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建立在专业能力上的保护网。参加案例督导、学习伦理守则、定期复盘咨询记录,都能帮助咨询师更从容地把握边界尺度。
某心理咨询机构发现,坚持每月参加督导的咨询师,其来访者投诉“越界”的概率比未参与者低73%。比如如何处理来访者的礼物?督导可能会建议:“一本书或贺卡可以接收并用于咨询室,但贵重物品必须委婉拒绝。”
守住专业边界不是死守教条,而是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在规则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当咨询师能清晰而稳定地守住这条线,来访者反而会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因为他们知道,这段关系纯粹而可靠。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