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十年,我最想对来访者说的五句话

艾伟

艾伟

2025-05-06 12:31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关注

作为一名从业十年的心理咨询师,我的咨询时长累计超过8000小时。今天不聊专业术语,也不讲大道理,就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分享那些咨询室里反复出现的真实场景。你可能想不到,很多来访者第一次见面时,都会攥着纸巾问同样的问题:"老师,我是不是没救了?"

记得去年有个25岁的姑娘,因为职场压力连续失眠三个月。她来咨询时反复念叨:"别人都能扛住,就我矫情。"其实我想告诉所有来访者:能走进咨询室的人,恰恰是最勇敢的。就像感冒了知道要吃药,心里难受了寻求帮助,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有三个常见误区:

1. 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听人讲道理(其实80%的时间是引导你自己发现问题)

2. 期待一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就像健身需要持续训练)

3. 把咨询师当裁判(我们更愿意做你的GPS导航)

有个案例特别触动我。一位二胎妈妈在咨询到第6次时突然说:"原来我不是脾气差,是太累了。"这句话背后,是她终于学会区分情绪和事实。这种觉察能力的建立,往往需要5-8次咨询的积累。

关于如何选择咨询师,我的建议很实在:

先看专业资质(就像看病要选正规医生)

再感受相处是否舒服(信任感比名气更重要)

别怕"试错"(前2次咨询就像相亲,合不合适试了才知道)

有位来访者的转变让我印象深刻。他用了半年时间,从"我肯定做不到"变成"我可以试试看"。这种改变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每周坚持咨询,像拼拼图一样慢慢重组认知。现在他遇到困难时,已经能自己运用咨询中学到的"情绪温度计"方法。

心理咨询师最怕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心理咨询师最怕听到哪三种提问?

心理咨询师最怕听到哪三种提问?

第一类:“您看我这种情况,多久能治好?”

这话听起来像问医生“感冒几天能好”,但心理问题真不是感冒。有人第一次咨询就急着要时间表:“我失眠三个月了,下周能睡好吗?”或者“孩子厌学,您保证一个月让他回学校吗?”

心理师头疼的点在于: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人原生家庭问题积累了十几年,有人刚经历失恋两周,疗愈进度根本没法打包票。更重要的是,这种提问背后藏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反而会影响咨询效果。

正确打开方式:和咨询师聊聊你的改善目标,比如“我希望三个月内能减少焦虑发作的频率”,这样双方才能制定可行的计划。

第二类:“您觉得我该离婚/辞职/断绝关系吗?”

常有人带着人生重大抉择来咨询室,指望心理师给个“标准答案”。比如丈夫出轨的女士追问:“您经手这么多案例,是不是该离?”或者应届生纠结:“您说选国企稳定还是互联网高薪?”

这种问题让咨询师为难的地方在于:专业伦理明确禁止替来访者做决定。他们的工作是帮你理清思路,看清自己真实需求,而不是当“人生导师”。有位从业八年的咨询师说过:“如果我替他选了,等于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第三类:“您能给我开个诊断证明吗?”

这个要求常见于两类情况:要么是学生想开抑郁症证明请假休学,要么是职场人想要焦虑症诊断逃避工作压力。曾有来访者我就直接说:“您随便写个轻度抑郁就行,我拿去给领导看。”

心理咨询师抗拒这类请求,不仅因为涉及职业操守,更关键的是诊断证明需要严格评估。正规流程要经过心理测评、多次访谈甚至医学检查,绝不是“看个面子”就能盖章的。更严重的是,随意开具证明可能耽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获取医疗资源。

其实这些“怕”的背后,藏着心理咨询的核心原则:助人自助。好的心理师像镜子,帮你照见自己没看清的部分;像拐杖,在你最无力时提供支撑,但路终究要自己走。下回走进咨询室,不妨放下对“正确答案”的执着,真实的感受反而能让咨询更有效。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

艾伟

心理咨询 | 创作者  IP属地:新疆
文章418
粉丝87
关注13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

特别推荐

作者影响力排行

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