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咨询师996作息 靠这3个动作保持体态

李子勋

李子勋

2025-05-09 11:48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关注

女心理咨询师长期面对高压工作状态,每天要处理大量情绪垃圾。很多同行都向我吐槽过"久坐腰疼""暴饮暴食""内分泌失调"等问题。作为从业8年的资深咨询师,我通过亲身实践个人觉得出适合我们这个职业的健身方案。

一、咨询室的碎片化运动

在两次咨询的间隙,我习惯做3组靠墙静蹲:后背贴墙,小腿垂直地面,每次保持90秒。这个动作既能缓解久坐带来的腰椎压力,又能锻炼核心肌群。休息室常备的矿泉水瓶装满水就是现成的哑铃,做侧平举训练肩颈肌肉。

二、饮食管理的"情绪隔离法"

面对来访者的负面情绪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暴饮暴食。我的经验是:在咨询结束后立即喝300ml温水,用咀嚼无糖口香糖代替零食。每周准备5种颜色的蔬菜盒(西蓝花、紫甘蓝、胡萝卜等),视觉刺激能有效抑制情绪性进食。

三、呼吸训练的疗愈效果

每天下班前做10分钟腹式呼吸训练:用鼻子吸气4秒,屏息2秒,用嘴呼气6秒。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增强膈肌力量。有来访者反馈说,咨询过程中模仿我的呼吸节奏,焦虑程度明显降低。

心理咨询师需要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心理咨询师需要考营养师证吗

心理咨询师需要考营养师证吗

一、为什么有人想考营养师证?

先说说现实情况。现在很多来访者的问题已经不局限于“心理层面”了。比如:

长期失眠的人可能伴随饮食紊乱;

青少年情绪问题背后常有营养不良的影子;

职场压力大的人群普遍存在暴饮暴食或厌食倾向。

有位在社区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就遇到过典型例子:一个中学生因焦虑辍学,后来发现他每天只靠可乐和薯片充饥。调整饮食结构后,配合心理疏导,两个月后孩子状态明显好转。这种案例多了,自然会让咨询师思考——懂点营养学是不是更能帮到人?

二、考证的利与弊

1. 考证的好处

提高信任度:当你能说出“缺镁会影响情绪稳定性”这类专业知识时,来访者会觉得你更专业;

拓宽服务范围:可以给有需要的来访者提供基础饮食建议(注意不是开处方);

自我保健:咨询师工作强度大,学习营养知识对自身健康管理也有帮助。

2. 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时间成本:营养师证需要系统学习生物化学、食品学等课程,至少投入3-6个月;

执业边界:心理咨询师不能代替营养师做诊疗,涉及医疗建议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投入产出比:如果日常咨询中90%的案例用不到营养学知识,这个证可能变成“抽屉证书”。

三、不考证也能做的替代方案

如果觉得考证太耗精力,可以考虑这些折中办法:

1. 参加短期工作坊:很多机构开设“心理健康与饮食”主题的2-3天培训;

2. 建立转介合作:和靠谱的营养师互推客户,实现资源互补;

3. 自学基础常识:重点掌握维生素B族、Omega-3脂肪酸等与情绪密切相关的营养素知识。

四、关键要看服务对象

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

如果是青少年、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居多的咨询师,营养知识确实能锦上添花;

如果主要做职场咨询、婚恋咨询,可能更需要补充沟通技巧或法律常识;

医院精神科工作的咨询师,与营养科联动机会多,考证实用性更强。

五、给同行们的建议

1. 先把手头工作做精:别因为追热点忽略了心理咨询基本功;

2. 观察市场需求:如果10个来访者中有3个主动提到饮食问题,再考虑系统学习;

3. 明确学习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单纯想多个证书?

4. 注意法律红线:遇到进食障碍等严重情况,务必转介给专业医疗机构。

现在很多培训机构把“双证傍身”宣传成万能解药,但真正能帮到来访者的,永远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证书数量。有位从业十年的前辈说得好:“与其急着考证,不如先买本《中国居民膳食攻略》放在咨询室,需要时翻一翻,照样能解决大部分饮食相关的共性问题。”

说到底,心理咨询师要不要考营养师证,就像厨师要不要学种菜——技多不压身,但得先保证自己炒菜不糊锅。如果日常工作已经游刃有余,学点营养知识确实能让服务更立体;如果基础咨询技能还没练扎实,不如先把精力放在打磨个案分析能力上。毕竟,来访者最需要的,还是一个能听懂他们心声的专业倾听者。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