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六日到底靠不靠谱",作为接触过六日工作室的“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真实情况。先回答最关键的问题:六日老师每小时咨询收费在300-500元之间,这个价格在业内属于中等偏上,但比起三甲医院心理科专家还是实惠不少。
先说说六日老师的背景。这位80后咨询师是正经心理学硕士出身,在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干了八年,专攻青少年心理辅导和婚姻家庭咨询。跟医院里冷冰冰的问诊不同,他工作室布置得特别温馨,进门就有热茶点心,墙上还贴着来访者画的感谢卡,看着就让人放松。
重点说说哪三类人最适合找他:
1. 被孩子叛逆期折磨的家长:上周邻居王姐带14岁的儿子去做咨询,孩子之前逃学、砸东西,跟六日聊了三次就开始主动写作业了。六日有套"家庭角色互换"的游戏疗法特别管用
2. 遭遇婚姻危机的夫妻:我表妹两口子闹离婚时去过,六日不搞道德说教,反而教他们用"情绪记账本"记录对方的好,现在俩人连架都吵不起来了
3. 职场焦虑的年轻人:刚毕业的小年轻最容易中招,六日会教实用的"五分钟冥想术",比吃抗焦虑药管用多了
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别图便宜找刚拿证的新手咨询师。像六日这样有督导团队的老手,虽然贵点但见效快。建议第一次去先做199元的初访评估,觉得合适再约正式咨询。现在工作室开通了视频咨询,外地朋友也不用跑腿了。
对了给个实在建议:如果连续咨询5次还没改善,要么换咨询师,要么考虑去医院做系统治疗。心理健康这事就跟治感冒似的,及时干预最重要,拖久了真会出大问题。

心理咨询师六日的真实案例分享
案例一:被“懂事”困住的女孩
去年有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来找我,开口第一句话是:“六日老师,我好像不会生气。”她从小是别人眼里的“模范孩子”,成绩好、听话,工作后对同事的要求也从不拒绝。直到某天加班到凌晨,她因为胃疼蹲在路边吐,突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机器人。
六日没急着教她“怎么发脾气”,而是让她每天记录三件“不想做的事”。第一周,本子上全是空白;第二周,她写下一句“不想帮同事带咖啡”。后来她告诉我,那天拒绝别人时手都在抖,但同事反而笑着说了句“早该这样嘛”。现在这姑娘学会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懂事,是先把自己的感受当回事。
案例二:总在半夜吵架的夫妻
一对结婚八年的夫妻,每次吵架都在凌晨一两点。丈夫觉得妻子小题大做,妻子埋怨丈夫装睡不理人。细聊才发现,两人白天忙得说不上话,晚上累得不想说话,憋着的事儿像滚雪球,对了总在睡前爆发。
六日给他们布置了个“奇怪任务”:每天晚饭后必须一起散步十五分钟,哪怕不说话。刚开始两人像完成任务似的打卡,后来丈夫偶然说起公司楼下的流浪猫,妻子接了句“我上周还喂过它”。现在他们的深夜吵架变成了“抢着说流浪猫又胖了”。你看,有时候解决矛盾不用大道理,给情绪找个出口更重要。
案例三:怕坐电梯的职场新人
有个刚入职场的男孩,上班三个月愣是没坐过电梯,宁可爬22层楼梯。他说小时候被困过电梯,现在一进去就喘不上气。可天天爬楼实在扛不住,这才硬着头皮来咨询。
六日没让他直接挑战电梯,而是先带他去超市的观光电梯。隔着玻璃看外头的人流,他紧张得直搓手,但发现电梯上升时,楼下卖糖炒栗子的大爷帽子被风吹跑了。这个滑稽的画面反而让他放松下来。后来他自己个人觉得:“原来恐惧像个气球,你越盯着它,它胀得越大;要是找点别的东西分散注意,不知不觉就瘪下去了。”
干这行久了会发现,很多人的困扰就像打结的耳机线,看起来乱糟糟一团,其实找准线头轻轻一抽就能解开。有人问:“你这些方法书上咋没有?”其实哪有什么标准答案,无非是多听、多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琢磨。每个人心里都有自愈的种子,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松松土、浇点水,等它自己冒芽儿。
这些故事都是真事,但为了保护隐私隐去了关键信息。如果看完让你想起某个朋友甚至自己,别担心,这说明你对自己够坦诚。生活本来就是不断和自己、和他人磨合的过程,磕磕碰碰再正常不过。要是哪天觉得心里堵得慌,记着六日常说的那句话:“会疼的伤口才说明在愈合呢。”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