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读者私信:"去心理咨询时总被要求做题,这些题目到底想测什么?"作为从业10年的心理工作者,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咨询师常用测试题背后的门道。
先说说最常见的人格测试题。比如"看到流浪猫你会怎么做?"这道题,我们重点看的不是具体选项,而是你描述细节的丰富程度。有位来访者选了"带回家养",但补充说"要先确定家人不反对",这个补充说明透露出家庭关系中的谨慎性格。
再比如"三个月常有的情绪是什么"这道题,有位企业高管连续三次咨询都选"焦虑",但每次描述的具体场景完全不同。第一次是工作压力,第二次是亲子关系,第三次是健康担忧。这种变化恰好反映出他面对不同领域时的应对模式差异。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题目都没有标准答案。有位女士在"遇到挫折最先联系谁"的题目里选了"谁也不找",咨询中发现这与她童年多次转学的经历有关。我们通过这个切入点,逐步帮助她建立支持系统。
测试结果要结合面谈才有价值。曾有位测试显示抑郁倾向的来访者,实际是刚结束跨国项目的时差反应。所以千万别自己在网上做题就对号入座,专业咨询师会综合生理、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判断。
建议做测试时注意三点:1.按第一直觉回答 2.记录做题时联想到的具体事例 3.留意自己反复修改的题目。有位来访者在"童年最快乐记忆"一题修改了五次答案,这个行为本身比答案内容更有分析价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网上流传的测试大多经过简化。正规咨询使用的量表要经过信效度检验,像EPQ人格量表就有88道题,要配合专业摸透。有位大学生自己做测试得出"偏执型人格"的结论,实际咨询发现只是考前焦虑引发的暂时状态。
亲情提示大家,心理测试就像体检报告,需要专业人士盘透。有位来访者测试显示高焦虑值,深入了解才发现是筹备婚礼导致的短期应激反应。所以千万别被测试结果吓到,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是关键。

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一、心理准备:先给自己卸个包袱
1. 放下“完美表现”的压力
别想着要提前组织好语言,或者担心自己说得不够有条理。咨询师最擅长的就是从你的碎片化表达中梳理问题,哪怕你进门就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 接受“可能聊不到重点”的常态
很多人第一次咨询会从生活琐事聊起,比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甚至天气和早餐。这些看似无关的内容,其实都在帮咨询师了解你的生活状态。
3. 允许自己产生情绪波动
聊到某些话题时可能会突然流泪、生气,这都是正常的疗愈过程。提前备包纸巾,提前半小时到咨询室附近散个步调整状态,这些小细节能让你更放松。
二、信息准备:像整理房间一样整理困惑
1. 用手机备忘录随手记录
一周让你失眠的事、反复出现的负面情绪(比如每周三下午特别焦虑),甚至奇怪的梦境,这些碎片信息对咨询师判断问题规律特别有用。
2. 画个“问题关系图”
拿出一张纸,中间写自己的名字,周围写上让你困扰的人或事,用箭头标出相互影响的关系。不用讲究美观,重点是把抽象的感受可视化。
3. 了解基础咨询流程
提前问清楚首次咨询时长(通常50分钟左右)、是否需要填写量表、咨询的大致方向(比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能减少紧张感。
三、生活准备:给咨询留出“缓冲期”
1. 避开高压时间点
别把咨询安排在加班后、考试前这类紧绷时段。理想情况是咨询前后各有1小时空闲,比如周五下午请假2小时,咨询结束后还能去公园坐会儿消化内容。
2. 准备咨询专用物品
一个固定记录本(专门写咨询后的感悟)
充电宝(避免手机没电影响赴约)
温水杯(紧张时喝口水能缓解情绪)
3. 提前测试路线
尤其是线下咨询,一定要实地走一遍路线。算好交通时间,避免因迷路、堵车迟到引发焦虑。线上咨询则要检查网络环境,找个隔音好的安静空间。
四、认知准备:避开这三个常见误区
1. “咨询师会直接给我答案”
心理咨询不是医生开药方,而是帮你看见自己的解决能力。如果希望咨询师直接告诉你“该不该离婚”“要不要辞职”,可能会失望。
2. “必须聊原生家庭才有用”
不是所有问题都要追溯到童年。当下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同样值得探讨,跟着咨询节奏走就好。
3. “一次咨询就能解决问题”
就像健身需要长期坚持,心理成长也需要周期。可以把咨询看作定期给自己的“心理体检”,而不是急救药。
五、咨询当天:这些小动作很加分
穿让你自在的衣服(不用刻意正式)
提前10分钟到达,用深呼吸平静心情
手机调静音,但不用关机(紧急情况可处理)
如果紧张,直接告诉咨询师“我有点不知道从哪说起”
我个人觉得,心理咨询最大的准备其实是“决定去咨询”的勇气。那些没理清的思绪、说不出口的委屈,都可以交给专业的人陪你一起面对。带着平常心走进咨询室,剩下的,交给时间和你自己的成长力。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