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心理咨询师能帮上什么忙?这几点必须了解

舒东

舒东

2025-05-15 14:31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关注

收到读者提问:"看到新闻里说心理咨询师参与了抗疫工作,他们具体都做些啥?"作为从业十年的心理工作者,今天就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讲,咱们心理咨询师在特殊时期到底怎么发挥作用。

第一招叫"心理急救员"。去年上海封控期间,我同事一同事每天接30多通电话。有个外卖小哥最让人揪心——困在出租屋两个月,每天靠泡面度日,有天突然情绪崩溃要跳楼。一同事硬是陪他聊了四个小时,从怎么跟平台协商到怎么跟房东沟通,对了还教他做呼吸放松操。现在这哥们儿成了社区志愿者,还经常给骑手兄弟做心理疏导。

第二招是"情绪灭火器"。方舱医院里有个00后护士小刘,连续工作36小时后突然对着手机嚎啕大哭。原来她护理的病人病情恶化,家属在电话里破口大骂。心理咨询师小王没急着讲道理,先陪她在更衣室痛痛快快哭了一场,等情绪平复了再教她"三秒冷静法":深吸气三秒,憋三秒,慢吐气三秒。现在这套方法在他们科室都传开了。

第三招最容易被忽视——给防疫人员当"心理充电宝"。社区李书记有次凌晨两点给我打电话,说连续一个月没回家,女儿发烧住院都顾不上。我给他支了个招:每天抽五分钟给女儿录段语音日记。后来李书记说,这法子既缓解了愧疚感,又让女儿感受到父爱,现在他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士气特别高。

可能有朋友要问:"这些招数我们普通人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居家隔离时,试试"情绪温度计":每天早中晚三次给自己情绪打分,超过7分就做套拉伸操,低于3分就找亲友唠唠嗑。再比如遇到焦虑时,用"五感安抚法":找出五件看到的东西、四件能触摸的、三种听到的声音、两种闻到的气味、一种尝到的味道,这个方法特别适合突然心慌时用。

说到这儿要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心理问题都要找专家。像短暂的情绪低落、轻度睡眠障碍,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但要是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食欲减退、莫名心慌、反复做噩梦,这时候就该寻求专业帮助了。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冷知识:疫情期间心理咨询最常处理的问题不是抑郁焦虑,而是家庭矛盾!很多夫妻天天大眼瞪小眼,亲子关系剑拔弩张。有个案例特别典型:居家办公的爸爸和上网课的儿子天天吵架,咨询师教他们玩"角色互换游戏",结果现在爷俩成了"最佳损友"。

抗疫期间心理疏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抗疫期间心理疏导常见问题解答

抗疫期间心理疏导常见问题解答

总有人问:“为啥在家待着,一点小事就火大?”其实这很正常。长期居家、社交减少,人的情绪就像“高压锅”,憋久了总得找个出口。这时候别急着怪自己,先试试这些小方法:

1. 每天给自己10分钟“放空时间”:关上门窗,戴上耳机听首慢歌,或者对着窗外发会儿呆,让脑子暂时歇一歇。

2. 动手做点小事:整理衣柜、给绿植浇水,甚至捏捏解压玩具。身体动起来,焦虑会跟着转移。

3. 和家人提前“约法三章”:比如谁心情不好时,其他人先不追问,等冷静了再聊。

二、总怀疑自己“中招”,心慌得睡不着

不少人天天测体温,嗓子一痒就疑神疑鬼。这种过度紧张其实比病毒更消耗身体。可以试试:

把“万一”换成“大概率”:比如想“万一感染了怎么办”时,立刻提醒自己:“现在做好防护,感染的几率其实很低。”

睡前半小时“断网”:别刷疫情消息,改成看轻松的家庭相册,或者翻翻旧杂志。

做点“笨事情”:比如抄写菜谱、数豆子,让大脑从“胡思乱想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

三、在家待久了,看谁都不顺眼

一家老小挤在几十平米里,难免磕磕碰碰。这时候别硬讲道理,试试这些接地气的招儿:

1. 开家庭吐槽大会:每人用5分钟吐槽不爽的事,但规则是:不许反驳,只许点头。说完大家反而容易笑场。

2. 划分“私人领地”:哪怕在客厅用屏风隔个小角落,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彼此留点空间。

3. 一起做顿“搞笑餐”:比如把饺子包成外星人造型,转移注意力还能创造共同回忆。

四、刷手机停不下来,越看越心慌

疫情消息铺天盖地,有些人明明看难受了,手指还停不住往下划。这种情况可以:

设置“信息闹钟”:每天早中晚各花10分钟看权威发布,其他时间把新闻APP移到手机对了一屏。

换个方式“刷”:比如关注居家健身视频、美食教程,把屏幕时间变成“技能充电时间”。

把焦虑“写出来”:准备个本子,把担心的内容一条条写下来,写完立马合上本子,告诉自己:“这些交给本子保管了。”

五、孩子在家上网课,家长急得上火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很多家长气得血压飙升。不妨试试这些办法:

把“快去学习”换成具体指令:比如不说“别玩手机了”,改说“咱们先把数学练习册翻到第20页”。

用“游戏化”管理时间:比如设个20分钟沙漏,沙子漏完前专心学习,结束后能兑换5分钟自由活动。

降低期待值:特殊时期孩子也会焦虑,允许他们偶尔效率低,一句“你今天比昨天少走神了3次”比批评更管用。

六、独居的人憋得难受,咋办

一个人隔离久了,容易觉得孤单。这时候别硬扛:

每天固定和人“唠嗑”:哪怕和楼下保安聊两句天气,或者给老朋友发条语音。

给生活“加点戏”:比如在家开“个人演唱会”,用手机录段做饭vlog,仪式感能冲淡孤独。

养点活物:绿萝、小金鱼都行,每天照顾它们会给生活添点“小盼头”。

抗疫这三年,大家心里都攒了不少疲惫。但别忘了,咱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苦中作乐”。情绪波动时,别把它当敌人,试着像对待感冒一样——多休息、适当调理,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