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方舱医院走廊,李老师裹着防护服蹲在暖气片旁,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她满是压痕的脸。视频那头,10岁的小男孩抱着被子抽泣:"阿姨,我梦见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这是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3000多名心理援助志愿者每天都在经历的真实场景。
很多人不知道,在核酸检测、医疗救治这些"大事"背后,心理咨询师们默默做着四件特别的工作:
第一件是"情绪翻译官"。方舱医院有位东北大妈总嚷嚷心口疼,医生查不出问题。心理小组发现,她其实是用躯体症状表达焦虑——儿子在雷神山工地失联三天了。咨询师教会她用"心跳加快"替代"心口疼"描述感受,医护人员就能准确判断她的状态。
第二件叫"声音创可贴"。某隔离酒店有位海外归来的留学生,连续7天只吃泡面。视频咨询时,咨询师注意到他总摆弄桌上的润喉糖纸。原来他妈妈生前每天给他包里塞润喉糖,这个习惯动作成了他思念母亲的仪式。咨询师没有劝他吃饭,而是陪他折了半小时糖纸船。
第三件是"记忆保鲜术"。在临终关怀病房,有位老先生攥着全家福不肯闭眼。咨询师拿来录音笔,引导他说出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张是92年春节,小芳穿着红棉袄..."3小时后老人安然离世,这段录音成了家属最珍贵的遗物。
第四件叫"希望脚手架"。社区工作者王姐连续工作40天后情绪崩溃,哭着说"撑不住了"。咨询师没讲大道理,而是教她每天用手机拍三张照片:晨光里的测温仪、居民窗台的绿萝、夜班时的自热火锅。两周后她惊喜地发现,原来温暖一直在身边。
这些看似细碎的工作,实际发挥着特殊作用。就像给高压锅装了个安全阀,既不让情绪积压爆发,也不强行压抑。北京回龙观医院专家指出,疫情期间的心理干预要像"中医调理",重点不是消除症状,而是恢复心理免疫力。
如果你也想参与心理援助,记住三个"一"原则:一双会观察的耳朵(听出语言背后的情绪)、一个能共情的拥抱(哪怕隔着防护服)、一份持续的关注(定期回访比单次咨询更重要)。就像武汉心理援助热线的张主任说的:"我们不是来解决问题的,是陪他们一起问题里待一会儿。"

疫情期间出现焦虑症状,该不该找心理咨询师?
一、疫情带来的“心理流感”比想象中普遍
封控期间刷手机停不下来、看到病例新增就莫名心慌、复工后总担心被感染……这些看似“矫情”的反应,其实是人在长期压力下的正常表现。就像身体会感冒,心理也会“着凉”。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心理科医生透露,疫情后咨询量增加了40%,其中七成是焦虑情绪问题,很多人最初只是觉得“状态不对”,结果一测评已经达到轻度焦虑标准。
二、出现这些信号,建议主动求助
1. 身体先扛不住了
明明没熬夜却头痛头晕,肠胃突然变差,查不出原因的胸闷心慌——当焦虑反应开始“躯体化”,说明神经系统已经超负荷。
2. 生活节奏被打乱
连续两周失眠、对原本喜欢的事提不起劲、工作效率断崖式下跌,这些都在提示需要调整心理状态。
3. 情绪波及人际关系
把烦躁发泄到家人身上,或是刻意回避亲友联系,都是情绪失控的前兆。
三、心理咨询师能帮我们做什么?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误解,以为只有“想不开”才需要去。其实就像健身教练指导体能训练,心理咨询师是帮我们锻炼“心理肌肉”的专业人士:
给情绪“松绑”
通过具体场景复盘,找到焦虑的触发点。比如有人发现,每次看到防疫新闻就下意识刷手机,其实是失控感作祟。
提供“工具箱”
呼吸训练、正念练习这些实用技巧,能快速缓解急性焦虑。杭州一位上班族分享,学会“5秒深呼吸法”后,开会发言手抖的情况改善了很多。
搭建支持系统
定期咨询相当于给心理状态做体检,避免小问题积压成大毛病。特别是独居或异地工作的人,这种定期倾诉尤为重要。
四、顾虑和替代方案
“找咨询师太贵?”
现在不少社区医院开设了平价心理门诊,部分高校提供公益咨询服务。线上平台也有50-200元/次的平价选择,比憋出大病再治划算得多。
“怕被别人知道?”
正规机构严格遵守保密协议。北京某心理咨询室甚至提供“假装约饭”的到访指引,保护来访者隐私。
实在迈不出第一步怎么办?
可以先尝试写情绪日记,把困扰具体化;加入靠谱的互助小组(注意辨别非专业机构);或者通过三甲医院的心理测评小程序自检。
疫情终会过去,但学会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才是这场持久战留给我们的长期课题。如果此刻你正被焦虑困扰,不妨把找心理咨询师看作“给心理戴口罩”——这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智慧选择。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