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学员私信:"王老师,上个月花3800参加某机构办的交流会,结果全程都在推销课程!"这样的吐槽不是个例。作为从业12年的心理咨询师,今天手把手教大家识别哪些会议不值得参加,帮你省下冤枉钱。
第一类要绕行的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型"。去年某国际心理峰会,官网宣传有10位行业大咖出席,结果现场就来了3位嘉宾,其余都是视频录播。更夸张的是茶歇时间,工作人员挨个推销2.98万的督导课程。这类会议通常在宣传语里用"国际""高峰论坛"等字眼,实际内容注水严重。
第二类慎选的是"天价入场券型"。上个月某机构举办的危机干预培训,三天收费9800元,仔细看课表才发现:每天实际授课时间仅3小时,其余都是小组讨论。记住一个判断标准:单日培训费超过1500元就要警惕,除非有国际认证资质或实操督导环节。
第三类要当心"山寨证书型"。去年某协会举办的沙盘治疗培训,承诺颁发"国际认证证书",结果证书上既无钢印也无官网查询通道。这类会议往往承诺各种资格认证,但颁发的证书在业内根本不具备效力。
第四类要远离的是"跨界大杂烩型"。比如某次主题为"家庭教育研讨会",议程里却包含数字货币投资、微商运营等无关内容。专业会议应该聚焦细分领域,议程混杂的往往质量堪忧。
建议优先选择三类会议:1.中国心理学会官网公示的年度学术会议;2.高校心理学系主办的专题研讨会;3.有明确继续教育学时认证的培训。记得提前查证主办方资质,正规会议都会在民政部官网备案。
参加前做好三查:查往届参会者评价、查讲师真实履历、查议程时间分配。去年我参加的中科院心理所举办的认知行为治疗大会,不仅每天6小时干货内容,还安排现场案例督导,这类会议才值得投资。

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学分获取指南
☆一、继续教育学分为啥重要?☆
心理咨询行业更新快,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拿学分不是“应付差事”,而是为了及时充电,确保自己跟上行业节奏。更重要的是,部分地区的执业资格年审会明确要求学分达标,否则可能影响正常从业。
☆二、学分怎么拿?记住这4个路子☆
☆1. 线上学习:省时又灵活☆
推荐平台:中国心理学会、简单心理、壹心理等机构常开设线上课程,内容涵盖伦理法规、咨询技术、案例分析等,学完通过考试就能拿学分。
注意点:选课先看主办单位是否具备“继续教育项目资质”,避免白忙活。
☆2. 线下培训:面对面交流更深入☆
行业会议/工作坊:比如中科院心理所、各省心理协会举办的培训,通常1天课程对应4-6学分,还能结识同行。
医院或高校课程:部分三甲医院精神科、高校心理学系会开放旁听名额,适合想系统学习某一领域的人。
☆3. 发表文章或参与课题:一举两得☆
在专业期刊发论文、参与行业调研或编写教材,都能折算学分。比如一篇核心期刊文章可能抵10-15分,具体看当地规定。
☆4. 公益服务:边助人边攒分☆
参与心理热线值班、社区心理健康讲座等公益活动,凭服务证明可申请学分。有的地区每小时折算1分,既积累经验又完成指标。
☆三、“躲雷”秘诀:这些细节别忽略☆
1. 提前规划:别拖到年底扎堆学,合理分配时间,避免课程名额抢光或网络卡顿。
2. 核对官方名单:每年卫建委、心理学会会公布认可的培训项目,报名前先查清单。
3. 留好证明材料:电子证书、参会通知、论文录用函等至少保存2年,以防审核抽查。
4. 关注地方政策:比如上海要求伦理相关课程占比不低于30%,各地规则可能有差异。
☆四、常见问题答疑☆
问:一年需要多少学分?
答:多数地区要求每年30-40分,其中必须包含伦理类课程(比如5-10分)。
问:免费课程能算学分吗?
答:只要主办方有资质,免费课也能算,但注意课程结束后的考核环节。
问:学分能跨省通用吗?
答:全国性学会(如中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学分一般通用,地方性项目需咨询当地主管部门。
希望这份诀窍能帮你理清思路。如果还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