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新手咨询师的私信:"和机构签合作协议要注意什么?"今天我就用从业8年的血泪经验,手把手教大家避开合同里的那些坑。上周刚帮学妹小杨把关过合同,发现她差点掉进"二八分成还要自付场地费"的大坑,你们可别重蹈覆辙!
第一趴:咨询范围必须框死
见过最离谱的合同写着"包含线上线下所有心理相关服务",结果机构让咨询师周末还要去社区做免费讲座。建议明确写上"仅限个体心理咨询服务,每次50分钟"。
第二趴:分成比例藏着猫腻
千万别光看三七分成表面数字!上周有个案例:咨询师实际到手只有23%,因为机构把平台手续费、督导费全算在成本里了。记住要写明"实收咨询费的70%"。
第三趴:保密协议双向保护
不仅要约定咨询师保密义务,更要写明"机构不得公开咨询师接案数量及个案信息"。去年有同行就吃过亏——机构拿她的接案数据去招新人。
第四趴:合作期限灵活设置
新手建议签3-6个月短约,等摸清机构底细再续签。见过签3年长约的咨询师,后来发现机构克扣分成却没法脱身。
第五趴:解约条款重中之重
重点看这两条:1.提前30天书面申请就能解约 2.解约后机构必须停用你的所有宣传资料。有位同行解约半年后,发现机构还在用她的照片招揽客户。
亲情提示:签合同前务必让机构提供往期咨询师的结算明细!去年有家机构被爆出虚构咨询量克扣费用,就是靠这个细节发现的。

心理咨询师接单必看!合作协议里的3大隐形陷阱
“绊子”一:责任划分“和稀泥”,出事全让你扛
很多平台合同会写“咨询师需对服务质量全权负责”,但具体什么是“质量问题”根本没界定。比如来访者因为自身原因中断咨询,平台却以“用户投诉”为由扣你押金;或者咨询过程中平台系统出bug导致会话中断,对了责任全推到你头上。
怎么破? 一定要求加上“责任归属条款”:技术问题归平台,咨询效果归双方共同评估。白纸黑字写清楚什么情况算咨询师的责任,什么情况平台必须兜底。最好加一句“因不可抗力或第三方原因导致的纠纷,双方协商解决”。
圈套二:分成比例玩“文字游戏”,到手工钱打骨折
“平台收取20%服务费”听起来挺合理?仔细看小字!有的平台20%是基础抽成,还会额外扣“支付通道费”“客服管理费”,七扣八扣下来实际到手连60%都不到。更坑的是,如果客户买的是套餐包,有些合同会按总价抽成,而不是单次咨询费用。
举个栗子:10次咨询打包价5000元,平台抽20%就是1000元。但如果你每次咨询定价是600元,实际该抽的是600×10×20%=1200元,这里外里又坑你200块。
对策:咬死“分成基数按单次咨询费计算”,并且写明“除约定分成比例外不收取任何附加费用”。
“绊子”三:解约条款“一边倒”,想撤退没门儿
有的协议里写着“提前30天可申请解约”,但后面跟着“需平台审核通过”或者“需完成所有已预约订单”。遇到过最离谱的案例:咨询师想退出,平台要求必须继续服务完未来三个月的新客户,否则扣光所有未结款项。
重点看两条:1.退出门槛是否合理(比如最多处理完已签约客户)2.账号停用后,平台能否继续用你的案例做宣传。曾经有同行解约后,发现平台还在用她的头像和简介接单,用“实习生”名义提供服务。
“防坑”诀窍:加上“解约后7个工作日内下架所有个人信息”,并且明确“未服务客户由平台自行分配”。
签合同前务必做好三件事:
1. 把电子版合同打印出来,用红笔标出模糊条款
2. 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平台资质
3. 找法律顾问或同行前辈帮忙看一遍(很多城市有免费法律援助)
这行干久了就会发现,咨询师光会做咨询还不够,得有点“商业思维”。毕竟保护好自己,才能更专心地帮助来访者。下次看到合作协议,先把手机亮度调到最大——那些字号故意调小的条款,说不定就藏着大坑呢!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