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心理咨询师必看:合作协议避坑六条心得(附真实案例)

舒东

舒东

2025-05-17 13:59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关注

帮朋友处理心理咨询室合伙纠纷,发现很多同行在签合作协议时踩了这些雷。上周刚处理完一个案例:咨询师小王和机构约定五五分成,结果机构把督导培训费也算进成本扣款,一年下来实际到手只有三成。今天就拿真实经历说说,签协议时这六个地方最容易出问题。

第一看资质审核。去年某知名平台被曝使用无证咨询师,连带签约咨询师都被暂停执业。签协议时不仅要看机构资质,还要明确约定"机构需保证合作场所/平台具备心理咨询经营许可",这条不加,哪天被查连带责任跑不了。

第二算钱要算细账。别光看分成比例,重点看成本核算范围。某咨询师跟某情感机构签的"三七分成"协议,结果机构把房租水电、甚至保洁费都算进成本,每月8000的咨询费说一千,道一万到手2100。建议加上"成本仅限直接服务成本(如平台技术服务费),日常运营费用由机构独立承担"。

第三保密条款要双向。去年有个同行案例,机构把咨询师的工作记录拿去当培训案例,被告上法庭赔了八万。协议里一定要写明"未经咨询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或使用咨询记录、督导案例等专业资料"。

第四退出机制别含糊。遇到过最坑的条款是"合作期满自动续约三年"。建议约定"任一方可在合作期满前30日书面通知不再续约",同时明确"合作期间累计三个月未安排个案可单方解约"。

第五知识产权归属。很多新手容易忽略这点,去年某知识付费平台把咨询师课程低价转售,就是钻了协议漏洞。务必写明"课程著作权归咨询师所有,机构仅获得本合同约定范围内的使用权"。

第六督导责任划分。真实案例:咨询师因督导不力被投诉,机构以"未达到服务质量标准"为由扣留全部咨询费。协议里要约定"机构需提供每月不少于2次的个案督导,因督导缺失导致的客诉由机构承担责任"。

建议签协议前花300块找律师做条款审查,比事后花三万打官司划算。实在预算有限,可以去司法局官网下载《心理咨询服务合作协议范本》,参照里面的必备条款做补充。

心理咨询师合作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心理咨询师合作协议纠纷处理全流程指南

心理咨询师合作协议纠纷处理全流程指南

☆一、预防阶段:合同签得细,麻烦少一半☆

纠纷往往源于协议条款模糊。心理咨询师与机构合作时,务必重视合同细节

1. 明确服务范围:比如咨询形式(线上/线下)、服务对象(成人/青少年)、是否包含危机干预等;

2. 分成比例与结算周期:避免口头约定,书面写清“税后分成比例”和打款时间;

3. 退出机制:提前约定合作终止条件(如提前30天书面通知)、客户资源归属等;

4. 补充协议:合作过程中新增的服务内容,及时签补充条款,别嫌麻烦。

划重点:签合同前,花点钱找法律顾问审一遍,比事后打官司划算。

☆二、纠纷出现:先别急着撕破脸,试试这几招☆

1. ☆冷静沟通,找准矛盾点☆

带上合同原件和沟通记录(微信、邮件等),和对方约个时间当面谈;

先表达合作诚意,比如:“咱们都希望解决问题,不影响后续合作”;

聚焦具体争议点,别翻旧账。比如:“关于上个月团体咨询的分成比例,合同里写的是30%,但实际按25%结算,您看是不是哪里弄错了?”

2. ☆书面记录沟通结果☆

无论谈得如何,当场写一份《协商备忘录》,写明双方达成一致的内容,签字确认。哪怕对方不签,自己保留记录也有备无患。

☆三、调解阶段:找靠谱的“和事佬”☆

如果协商无果,优先考虑第三方调解:

行业协会:比如当地心理学会,他们有处理同行纠纷的经验;

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或司法局下属的免费调解机构;

专业律师:有些律师提供“非诉讼调解服务”,费用比打官司低。

关键点:调解过程中,坚持“对事不对人”,重点摆证据(合同、转账记录、聊天截图),避免情绪化争吵。

☆四、法律途径:起诉前的准备☆

调解失败后,可向法院起诉。重点注意:

1. 证据清单

合作协议原件及补充协议;

银行流水、发票等财务凭证;

沟通记录(微信截图需保留原始载体,即手机或电脑);

证人证言(如共同合作的同事)。

2. 诉讼请求写具体

别写“要求赔偿损失”,而是“请求被告支付2023年5月至8月拖欠的分成款共计××元”;

涉及名誉侵权(如机构诋毁个人声誉),可追加精神损害赔偿。

3. 诉讼时效:民事纠纷一般时效3年,别拖到过期。

☆五、执行阶段:拿到判决≠拿到钱☆

打赢官司后,如果对方拒不执行:

1. 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提供对方财产线索(如银行账户、房产);

2. 法院可查封对方账户、列入失信人名单;

3. 若对方是机构,可直接执行法人代表个人财产。

经验之谈:部分机构会更换法人逃避责任,起诉时建议同时将法人列为被告。

☆六、特殊情况的处理建议☆

客户隐私泄露纠纷:若因机构管理不善导致咨询记录外泄,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主张赔偿;

“飞单”争议:私下接客户被机构发现,按合同约定赔偿,若无明确条款,法院可能酌情判赔;

知识产权归属:课程、文章等原创内容,合同中需明确版权归属,否则默认归创作者所有。

纠纷处理的核心逻辑就两点:前期预防靠合同,后期解决靠证据。平时养成留存工作记录的习惯,关键时刻能省掉大量扯皮时间。遇到复杂情况时,别自己硬扛,该咨询律师就咨询,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