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儿童心理学知识,能知晓小朋友小脑袋里的想法丰富多样,受认知发展、情感体验、社会交往等因素影响。从感知觉、思维发展到情绪表达、人际交往,各个方面都有独特表现。

一、认知发展中的想法
儿童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过程。按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0 - 2 岁是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此时婴儿把东西放进嘴里,是用嘴巴的触觉探索物体,他们脑袋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试图通过各种感官体验来了解物体的属性,像形状、质地、味道等。
2 - 7 岁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用语言和符号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这个阶段孩子画画,画里的房子、人物等可能与现实比例不符,他们是按照自己心中的形象和理解来画,以自我为中心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比如孩子画妈妈,可能把妈妈画得很大,自己画得很小,因为在他们心中妈妈是最重要、最强大的存在。
7 - 11 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当问这个阶段孩子,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细长杯子和粗矮杯子,水是否一样多时,他们能明白水量不变。这说明他们脑袋里已经有了守恒概念,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再像前运算阶段那样只关注事物的单一特征。
二、情感体验与表达
儿童情感体验丰富且表达直接。幼儿期,孩子主要有基本情绪,像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看到喜欢的玩具会表现出快乐,玩具被抢走就可能愤怒或悲伤。他们不善于隐藏情绪,完全根据当下感受表达。
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高级情感。比如小学阶段孩子开始有道德感,看到同学被欺负会感到愤怒,认为这种行为不对,这是他们内心道德标准的体现。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也会产生集体荣誉感,为班级获得荣誉而开心,为班级扣分而难过,这是他们对集体情感的投入。
儿童还会通过行为表达情感。有的孩子感到害怕时会躲在大人身后,或者紧紧抓住大人的手;感到开心时会手舞足蹈,跑来跑去。这些行为是他们情感的外在表现,反映出小脑袋里的情绪状态。
三、社会交往中的想法
在儿童社会交往中,幼儿期孩子开始有初步交往意识。在幼儿园,他们会观察其他小朋友玩耍,偶尔参与其中。比如玩滑梯时,虽然还不太懂得排队规则,但会模仿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这表明他们在尝试融入集体活动,小脑袋里对同伴交往有了兴趣。
小学阶段,同伴关系变得重要。孩子渴望被同伴接纳和认可,努力在同伴中树立良好形象。他们会遵守同伴群体的规则,比如一起玩游戏时遵守游戏规则,不遵守可能会被同伴排斥。在同伴交往中,孩子会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同伴的友谊,他们明白分享能增进彼此关系。
儿童在家庭中的交往也影响其想法。在家庭中,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肯定。父母对孩子的赞扬,能让孩子更自信,认为自己很棒;父母的批评可能让孩子感到沮丧,怀疑自己。孩子会努力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比如认真完成作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获得父母的认可。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