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发展历程中,诞生了不少极具争议性的实验,这些实验以疯狂的设计和令人震惊的结果,冲击着人们对心理学的认知。下面为大家呈现西方心理学史上最疯狂的 5 个实验。

一、小阿尔伯特实验
20 世纪 20 年代,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进行了小阿尔伯特实验。他们的实验对象是一个名叫阿尔伯特的婴儿。实验开始时,阿尔伯特对小白鼠并无恐惧反应,他会好奇地触摸小白鼠。随后,研究者在每次阿尔伯特触摸小白鼠时,就在其身后制造巨大的噪音,这种突如其来的噪音让阿尔伯特感到极度恐惧并大哭。经过多次这样的配对呈现后,仅仅看到小白鼠,阿尔伯特就会表现出恐惧,即使没有噪音出现。更可怕的是,这种恐惧还产生了泛化,阿尔伯特对其他白色、毛茸茸的物体,如白兔、白色毛绒玩具等也产生了恐惧。这个实验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它展示了恐惧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被人为塑造,而且这种情绪还能泛化到相似刺激上。但从伦理角度看,对一个婴儿进行这样的实验,给其带来可能长期的心理伤害,是极不人道的。
二、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20 世纪 60 年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开展了服从实验。实验招募了一些普通民众作为 “教师”,让他们在一个模拟的学习情境中,对 “学生”(实际上是实验助手)进行电击惩罚。当 “学生” 回答错误时,“教师” 要按照指示,逐渐增加电击的强度。随着电击强度不断提升,“学生” 会发出痛苦的喊叫,甚至表现出生命危险的迹象。然而,尽管许多 “教师” 内心十分挣扎,表现出犹豫和不安,但在实验者的不断要求下,大部分 “教师” 还是选择继续执行电击,直至达到最高电压。这个实验揭示了个体在权威的指令下,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判断,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在特定情境中,权威的影响力是如此强大,能让普通人做出他们原本认为不可能做的事情,这一结果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认知。
三、津巴多监狱实验
1971 年,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著名的监狱实验。实验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模拟了一个监狱环境,随机挑选了一些大学生分别扮演 “囚犯” 和 “狱警”。实验开始后,“狱警” 们很快进入角色,对 “囚犯” 实施了各种严厉的惩罚和控制手段,如强制劳动、羞辱等。而 “囚犯” 们则逐渐表现出顺从、沮丧甚至崩溃的情绪。仅仅过了几天,实验就因为情况失控而不得不提前终止。这个实验生动地展示了社会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原本正常的大学生,在被赋予 “狱警” 或 “囚犯” 的角色后,其行为和心理迅速发生改变,“狱警” 变得残暴,“囚犯” 变得无助。它让人们看到,环境和角色的力量可以轻易扭曲人的行为和心理,突破了人们对人性在不同情境下稳定性的传统认知。
四、哈洛恒河猴实验
20 世纪 50 年代,哈利?哈洛进行了恒河猴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猴分离,然后给小猴子提供两个 “代理母亲”。一个是用铁丝做成的,上面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提供食物;另一个是用柔软的绒布包裹而成,没有食物。结果发现,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依偎在绒布 “母亲” 身边,只有在饥饿时才会短暂地去铁丝 “母亲” 那里获取食物。这个实验表明,对于小猴子来说,温暖、柔软的接触安慰比食物更重要,即情感需求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发现颠覆了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强调食物等物质奖励对行为的塑造作用,而此实验证明了情感联系在动物心理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对理解人类的情感需求也具有重要启示。
五、克拉克大学恐怖电影实验
20 世纪 20 年代,克拉克大学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关于恐怖电影对观众心理影响的实验。实验中,让一群儿童观看恐怖电影片段,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实验发现,观看恐怖电影后,孩子们出现了恐惧、噩梦、焦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反应。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影响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部分孩子的日常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胆小、孤僻。这个实验直观地展示了恐怖电影对儿童心理的冲击,提醒人们要重视媒体内容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但从伦理角度讲,让儿童暴露在可能造成心理伤害的恐怖情境中,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也引发了对心理学实验伦理边界的深入思考。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