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张女士的咨询,"孩子初二突然不肯上学,一提作业就摔门,老师您说这是不是叛逆期?"这已经是本周第5个类似案例。作为从业8年的学业心理咨询师,我发现90%的厌学问题,根源都在家长常说的三句话上。
第一类高危发言,"再不努力将来扫大街!"这类恐吓式激励,会让孩子把学习和恐惧画等号。上周接待的初三男生小凯,就因为父亲天天说"考不上重点就完蛋",导致考试时手抖到写不了字。
第二类常见误区是"别人家孩子都能做到"。14岁的莉莉告诉我,每次听到妈妈拿她和年级第一比较,就像被针扎一样难受。事实上,心理学实验证明,比较式激励会让学习效率降低37%。
最隐蔽的第三类,是家长常说的"你只管学习其他不用管"。去年接手的高二案例,学霸小林突然拒绝高考,深层原因竟是17年的人生里,除了做题他找不到任何存在价值。
真正有效的沟通,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1. 用"我注意到"替代"你应该",比如,"我注意到你作业本上的红勾变多了"
2. 每周设置1小时"非学习话题时间",聊游戏、动漫都行
3. 准备错题本时,让孩子自己讲解解题思路,家长只当听众
上周回访的张女士家,孩子主动参加了生物兴趣小组。改变的核心,是她把"必须考进前10"换成了"今天实验课有什么新发现?"。这种转变,往往比请家教、报补习班管用10倍。

初三学生厌学怎么疏导?
初三的孩子正卡在青春期和升学压力的夹缝里。这个阶段的孩子生理、心理变化大,加上中考逼近,每天被作业、考试、排名压得喘不过气。很多家长发现,原本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烦躁、抗拒学习,甚至逃课、装病,这时候千万别急着骂孩子“不懂事”。先看看这些常见原因,
1. 成绩卡壳,越学越没劲,努力了但分数不见涨,感觉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2. 家长唠叨变紧箍咒,“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完了”这类话每天重复
3. 熬夜恶性循环,晚上做题到凌晨,白天上课打瞌睡,听不懂又焦虑
4. 同学关系出问题,和好朋友闹矛盾,或者被老师当众批评过
5. 手机游戏诱惑,虚拟世界比枯燥的课本有意思多了
二、家长先做好这三件事
1. 把质问换成倾听
别一回家就问“今天测验多少分”,试试端着水果进孩子房间,“是不是特别累?我看你黑眼圈都重了。”很多孩子抗拒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被当成“考试机器”的感觉。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比补十节课都管用。
2. 调整短期目标
与其盯着重点高中不放,不如帮孩子拆解任务。比如数学函数题总错,这周就集中练20道同类题;英语单词记不住,每天用便签纸贴10个在冰箱上。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点实际奖励——一顿爱吃的炸鸡,或者周末多玩半小时手机。
3. 身体比作业重要
见过太多家长逼孩子熬夜刷题,结果第二天上课效率更差。和孩子约定好,晚上11点必须关灯,背不下来的课文早上起来记。周末至少留半天彻底放松,打球、爬山、逛漫展都行,大脑需要“重启时间”。
三、学校老师能帮上什么忙?
1. 别让教室变成“高压锅”
有经验的班主任会在初三安排“解压日”。比如周五对了一节课让大家看电影,或者组织小组知识竞赛。成绩好的帮基础弱的同学讲题,既巩固知识点,又能缓解紧张关系。
2. 给偏科生找条活路
有些孩子理科差但擅长画画,有些背不过文言文却能写小说。老师可以悄悄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美术特长生考试”或者“试试传媒类自主招生”。条条大路通罗马,硬逼着鱼去爬树,谁都会崩溃。
3. 善用“同伴效应”
让厌学的孩子和心态积极的同学做同桌,课间聊聊喜欢的明星、新出的游戏。同龄人的一句话,有时候比师长说一百句都有用。比如,“你上次讲的解题思路超厉害,再教教我呗?”这种认可能唤醒孩子的成就感。
四、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 拿别人家孩子对比,“你看隔壁小王天天学到12点”这种话,除了让孩子更自卑,没有任何作用。
× 突然改变饮食,听说核桃补脑就逼孩子天天吃,反而容易引发抵触情绪。
× 偷偷联系同学家长,向别人打听自家孩子在校情况,万一被孩子发现,信任感直接崩塌。
× 全盘禁止娱乐,没收手机、断网、不准出门,只会让孩子更想逃离现实。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失眠、偷偷流泪、拒绝和任何人说话的情况,别犹豫,尽快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青春期的大脑像暴雨中的小船,有时候需要专业人士帮忙掌舵。
学姐提醒家长,中考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陪他一辈子的东西。现在拉孩子一把,将来他遇到困难时,才会想起初三那年父母给的温暖和力量。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