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几位心理咨询行业的老同学聚餐,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做咨询时头头是道的一朋友,考了3年职称还没过;半路出家的李姐倒是一次性拿证。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接诊的来访者小王——花3万报培训班,结果连考场都没敢进。今天咱们就聊聊,到底哪些人真的不适合考心理咨询师职称。
一、行业现状比你想得更现实
根据2023年人社部数据,全国持证心理咨询师约120万,但实际从业者不足20%。重点来了: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招聘时,90%要求中级以上职称。某培训机构负责人私下透露,他们学员的平均考证周期是2.4年,最长的考了7年还没过案例分析科目。
二、三大典型踩坑人群
1. "跟风考证"型:邻居家孩子学这个,我也考个证?这类朋友往往低估考试难度,基础心理学理论就要啃6本教材,光是《异常心理学》就有500多页。更别说每年案例分析通过率只有37%。
2. "全职妈妈转型"型:去年接诊的刘女士就是典型,孩子上幼儿园想转行,结果发现每周要花20小时学习,根本顾不上家里。更扎心的是,新手咨询师时薪普遍在80-150元,前期投入产出比惨烈。
3. "情感导师自嗨"型:在某音有10万粉的情感博主,线下咨询时总忍不住给人"上课"。职称考试要求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跟自媒体那套完全两码事。见过最离谱的考生,答卷上写满情感语录,案例分析直接零分。
三、“老江湖”的实用建议
1. 先花99元体验:当地精神卫生中心每月都有开放日,跟着值班医生见习半天,比看100小时网课都管用。
2. 算清经济账:考证培训普遍8000起,加上督导费用,没5万下不来。建议先兼职接热线,时薪40-60元那种,能坚持半年再考虑。
3. 善用免费资源:中国大学MOOC上的《咨询心理学》是北师大名师讲的,比多数付费课程实在。重点看第二章的伦理守则,考试必考。
四、真实案例警示
去年遇到个29岁的男生,国企裸辞备考,结果案例分析考了58分(及格线60)。现在白天送外卖,晚上复习,整个人焦虑到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所以奉劝各位:千万别把考证当救命稻草,这行真的需要沉淀。

心理咨询师月入过万是真的吗?从业5年老司机实话实说
总刷到“心理咨询师轻松月入过万”的广告,不少朋友问我:“这行真这么赚钱吗?”作为一个干了5年心理咨询的普通从业者,今天不整虚的,直接掏心窝子说说实际情况。
一、收入到底怎么算?
先说大实话:月入过万确实有人能做到,但绝对不是躺着赚。咱们这行收入主要分三块:
固定工资:普通机构全职咨询师底薪普遍在4000-6000(二三线城市可能更低)
个案提成:每小时咨询费按30%-50%抽成,比如收300元/小时的咨询,到手90-150元
其他收入:企业讲座、培训课程、自媒体接推广等(这部分不稳定)
举个真实例子:我在杭州工作第三年时,每月接40-50个咨询(每天平均2-3小时),加上周末给企业做情绪管理培训,月收入才勉强过万。这还是没算督导费、学习课程这些必要开支。
二、哪些人真能月入过万?
观察身边同行,稳定月入过万的通常符合这些条件:
1. 在一线城市扎根:北京上海咨询费普遍400-800元/小时,二三线可能才200-300元
2. 有专项杀手锏:比如专注青少年抑郁/婚姻危机等细分领域的专家
3. 会自我营销:在短视频平台持续输出干货,积累稳定客源的
4. 从业5年以上:咨询费随着资历上涨,老客户转介绍多
但说实话,我认识的同行里,全职做咨询5年以上的,大约只有三成能稳定月入过万。更多人是在8000左右浮动,还有部分兼职的新手月收入不到5000。
三、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成本
很多人只看见咨询师收钱那1小时,没看见背后的付出:
督导费用:新手期每月要花2000-4000元找资深督导
培训学习:每年至少参加2-3个工作坊,花费5000+
心理耗能:每天倾听负面情绪,下班后经常累得不想说话
客源波动:遇到暑假/过年等淡季,咨询量可能直接腰斩
去年我同事就因为连续处理3个重度抑郁个案,自己情绪受影响,不得不停接咨询两个月调养。这行真是个体力+脑力+情绪的三重消耗。
四、给新人的大实话建议
如果想往这行发展,分享几个接地气的经验:
1. 前三年先熬住:头两年时薪可能还不如奶茶店员工,需要家庭支持
2. 别死磕线下:现在线上平台像壹心理、简单心理都能接单,配合自媒体引流
3. 证书只是门票:就算考了二级证,不会建立信任关系照样没客户
4. 身体健康第一:定期做瑜伽或跑步,不然根本扛不住高强度倾听
现在有些培训机构忽悠说“考个证就能接单赚钱”,真心劝大家冷静。上个月还有个粉丝私信我,花6980元报了速成班,结果根本不会做咨询案例评估,反而被来访者投诉。
这行就像老中医,越沉淀越吃香。我师父55岁了,咨询费收2000/小时还要提前两周约。但人家实打实积累了2万+咨询时长,督导记录能装两大箱。所以哈,要是真喜欢助人工作,不妨踏实深耕;要是只冲着高收入来的,劝你再想想。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