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私信都在问:"现在考心理咨询师证还有用吗?"、"听说这行要恢复资格认证了?"作为从业10年的二级心理咨询师,今天说点掏心窝的大实话。
先看卫健委最新数据:全国持证心理咨询师已突破160万,但实际从事专职工作的不足8万人。这意味着每20个持证者中只有1人真正端上这碗饭。去年杭州某机构招助理咨询师,月薪4000的岗位收到327份简历,其中211硕士占比43%。
第一劝退点:证书≠饭碗。现在市面上的"中科院心理所证书"、"ACI国际注册证书",本质上都是培训证明。去年央视曝光的"心理咨询师考证骗局"中,38%的学员以为考完证就能执业。实际情况是,想接个案至少需要:200小时系统培训+100小时督导+2年见习,这些隐性成本往往被培训机构刻意隐瞒。
第二劝退点:地域差异悬殊。北上广深时薪300-800元的咨询师确实存在,但二三线城市普遍在80-150元区间。更现实的是,成都某心理咨询平台数据显示,新人咨询师前三年平均月收入仅5123元,还要承担每年2-3万的继续教育费用。
第三劝退点:政策尚未明朗。虽然2021年卫健委启动了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能力评估试点,但截至2023年6月,全国仅认证了1.2万名心理治疗师。这个认证要求全日制医学/心理学本科+3年临床经验,门槛比之前的考试高得多。
那是不是完全不能入行?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满足以下两点可以尝试:1)有主业保障基本生活 2)能持续投入5年以上时间学习。现在做得好的同行,要么走企业EAP服务路线,要么深耕青少年/婚姻等细分领域。苏州的莉莉老师专注中学生考前焦虑,通过短视频获客,现在时薪能达到500元。
亲情提示大家:警惕"包就业"的培训机构,去年消协受理的心理咨询培训投诉同比增长67%。入行前先去本地医院心理科或正规机构做3个月志愿者,感受真实工作场景比盲目考证更重要。

考了心理咨询师证的人,现在都在做什么工作?
☆一、最常见的去处☆
1. 学校里的心理老师
中小学现在基本都配了心理咨询室,很多老师考了证直接转岗。平时给学生做心理测评,处理考试焦虑、同学矛盾这些事儿。寒暑假还能接点家庭教育咨询的活儿,时间安排挺灵活。
2. 医院里的心理科帮手
三甲医院的心理门诊天天排长队。有证的朋友在这里做心理测评、辅助医生做咨询记录,还能参与抑郁症、焦虑症患者的康复计划。不过要提醒下,想独立接诊还得考医师资格证。
3. 社区里的知心大姐
街道办现在都搞心理服务站,处理家庭纠纷、调解邻里矛盾特别需要懂心理的人。有个朋友在社区工作,每天不是给空巢老人做心理疏导,就是给新手爸妈讲育儿经。
☆二、新兴领域更有意思☆
1. 企业里的"情绪管家"
互联网大厂现在流行请心理咨询师当员工福利。有个在电商公司上班的姐妹,主要工作是给客服团队做情绪减压培训,防止他们被客户骂崩溃。平时还会给管理层上沟通技巧课。
2. 网络上的树洞达人
短视频平台冒出好多心理账号。认识个90后姑娘,每天直播聊职场人际关系,靠打赏和带货心理书籍月入过万。她说关键要会抓热点,比如都在讨论"职场00后整顿职场"。
3. 特殊行业的定制服务
有个朋友专做警察群体的心理辅导,定期去派出所开解警员。还有专门服务医护人员的,疫情期间特别抢手。这类工作需要额外学点行业知识,但竞争小收费高。
☆三、自由职业花样多☆
1. 开工作室接个案
小区里常能看到心理咨询工作室。有人专做儿童沙盘治疗,咨询室摆满玩具;有人主打婚姻咨询,夫妻俩吵架了就往那儿领。前期得熬客源,稳定后每小时收费300-800不等。
2. 当培训讲师
很多教育机构招心理学讲师,给家长讲亲子课,给学生教记忆方法。有个大哥开发了"考前心理调适"课程,每年中高考前跑遍各个中学,比学生还忙。
3. 做测评报告
有些朋友接企业的单子,帮做员工心理健康评估。用专业量表测完出一摞报告,既能拿项目费又能积累案例经验。有个姐们跟猎头公司合作,专门给高管做心理健康背调。
☆四、兼职也能玩得转☆
1. 线上平台接单
像某心理APP上,新人咨询师接倾听订单,半小时收费几十块。虽然单价低但能练手,有个大学生靠这个月赚生活费,还攒了200多个真实案例。
2. 结合本职工作
幼儿园老师考了证,把心理游戏融入教学;HR用心理学知识做面试评估;甚至房产中介都开始学销售心理学。这类属于考证不转行,但让本职工作做得更出彩。
3. 做心理科普
文笔好的给公众号写心理科普文章,会拍视频的做心理短剧。认识个家庭主妇边带娃边运营心理主题的宝妈群,靠接广告和团购也能有收入。
其实这个行业最实在的真相是:考证只是敲门砖,关键看能不能把知识用活。有人靠它转行谋生,有人用来提升本职,也有人纯粹为了自我成长。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方向,把心理学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困在"必须当咨询师"的执念里。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