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是明智之举吗
作者:晨宇 来源:留光心田心理咨询网 发布时间:2022-11-25 21:20:01
心理学放眼看一下美国当前的景象:鳞次栉比的大房子,各种大规格、大排量的汽车,还有家里看的大屏幕等离子电视机。在这一连串“大”的后面,随之而来的是另一“大”现象:自“大萧条”以来个人储蓄的最“大”降幅。

回到 25 年前,两位数的储蓄率是美国的常规水平,1994 年,储蓄率还保持在将近 5%。但是 2006 年,美国的储蓄率变为负增长--比如说-1%。美国人不但不储蓄了,而且他们花的比挣的还要多。欧洲人比美国人要好得多,他们的平均储蓄率是20%,日本人是25%,中

国人是 50%。美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原因之一是美国人已经被过度消费的恶习打败。例如,我们回顾一下用来安身和存放家当的房子,看看壁橱的尺寸:就拿我们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房子来说,它建于1890 年,根本就没有壁橱。20世纪 70年代盖的房子,壁橱稍大一些,大概能放得下一个奶酪火锅,一盒八轨道录音带,还有几件迪斯科舞裙。但是,如今的壁橱可就大不一样了。广告上说的“房间式壁橱”并非夸张,一个成人进去走上几步也没有问题。而且,不管这些壁橱多宽多大,美国人总有办法把它们塞满,里面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一直堆到壁橱门口。

另一个原因是(问题的另一个侧面)近些年信用卡消费额的爆炸性增长。每个美国家庭平均拥有6张信用卡(仅2005年,美国各家信用卡公司就寄出了60亿份直接推销信用卡的信件)。可怕的是,每个家庭使用信用卡的平均消费额约为9000美元;并且每 10个家庭中有7个都是将信用卡额度花在了诸如食品、日用品和衣服一类的基本消费上。

因此,如果美国人像过去,或者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学会储蓄,把钱放一点儿到饼干筒里,有些东西等买得起时再买,不是更明智吗?为什么当我们应该把工资的一部分存起来的时候却不去存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少买些东西?为什么我们不能发挥昔日良好的自制能力?

中国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说,“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多数人都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一边保证要储蓄防老,一边却把钱花在度假上;我们发誓要节食,但是点心车一推过来,我们就招架不住诱惑;我们决定要定时检测胆固

醇,也和医院预约过了,但到时候又没有去。

因为受到短暂冲动的影响而偏离长远目标,我们失去了多少呢?不参加体检、不去锻炼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有多大呢?忘记了自己“多储蓄,少消费”的誓言又使我们减少了多少财富呢?在与拖沓恶习的斗争中,为什么我们一再打败仗呢?

相关文章
  • 不要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 倒过来试试,因境往往会柳暗花明
    反转型逆转思维法针对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对于事物结构与功能的再造有着突出的作用。反转型逆转思维法在发明应用实践中,有的是方向颠倒,有的则是结构倒装,或者功能逆用。
  • 下巴的角度是态度的分水岭
    下巴的动作虽然轻微,可是却可以凭借下面这些影射内心的“投影机”来解读他人。
  • 不争是慈悲,不辩是智慧
    不跟对手硬拼,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智慧。
  • 向孩子说不是智慧
    找准孩子需求,用好暗示的力量。在心理学上,它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他人的暗示和评价将引导某人朝着他人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 你需要向你的岳母支付晚餐费用吗
    如果你处在由市场规范统治的世界里,你必须按劳取酬--它从来就是这样的。
  • 赶走消极,激发热情
    人在工作中就像是乘坐情绪的过山车,有些日子让你充满希望,有些日子你又会感到悲观失望,而多数时间是处于这两种状态之间。
  • 幽默是一种智慧的闪现
    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 聪明人都是打圆场的高手
    只要我们身处这个社会,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也许与我们自身有关,也许与周围的人有关。
  • 幽默感是聪明人的保护色
    对于职场人来说,能否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等值地转化为现实价值,职场政治中的明争暗斗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有善于将职场政治的积极一面化为动力,才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