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越来越多朋友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宝妈、上班族甚至在校学生都来问我:"想自学心理咨询该从哪里入手?网上资源靠谱吗?"作为从业8年的心理咨询师,今天子枫就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给大家说说普通人自学心理咨询最容易踩的三个坑。
第一个坑就是"证书迷信"。去年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后,现在网上冒出几十种培训证书。上周有个学员拿着某机构的"高级心理咨询师证"问我:"有这个是不是就能接咨询了?"我一看发证单位,就是个普通公司注册的。这里提醒大家:目前行业内公认的是中科院心理所的基础培训项目,其他证书含金量参差不齐,千万别被高价培训班忽悠了。
第二个坑是"理论圈套"。很多自学的人抱着《梦的明细》硬啃,结果越看越迷糊。心理学教授张老师说过:"心理咨询是门实践学科,就像学游泳不能光看教科书。"建议新手先从《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这类实务书看起,配合模拟咨询练习。我们学习群里有位宝妈,就是通过角色扮演练习,三个月就能处理简单的亲子沟通问题。
第三个坑最隐蔽——"技术依赖"。有人花大价钱学了沙盘、OH卡牌,以为掌握这些工具就能做好咨询。去年参加督导时遇到个案例:咨询师反复用绘画疗法,却没发现来访者的核心问题是职场PUA。记住:技术只是工具,关键要培养共情能力和个案概念化思维。
现在说说大家关心的在线学习。以我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系列课为例,直播时会设置情景演练环节。有个大学生留言说:"跟着模拟咨询流程走一遍,比看十篇论文都有用。"建议选择课程时重点看三点:是否有真实案例拆解、是否提供练习反馈、能不能接触到最新行业动态。
说一千,道一万给想自学的朋友三个建议:1.先花两周时间体验不同流派(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2.加入有督导的学习小组,避免闭门造车;3.定期参加公益咨询活动,积累实战经验。就像我常说的:"心理咨询不是学出来的,是练出来的。"

心理咨询师证书取消后如何就业?
很多朋友问我:"现在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了,想入行该怎么办?"作为从业8年的心理服务工作者,我亲眼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变迁。今天就和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没有证书这道"敲门砖"后,咱们普通人该怎么在这行立足。
一、证书取消≠行业消失
现在医院心理科门诊量年年涨,中小学都在配心理咨询室,企业EAP服务需求翻倍。有朋友在社区做心理调解员,月收入也能过万。这行不是没饭吃,是吃饭的方式变了。
二、三条实在的就业门路
1. 扎根基层服务
社区心理服务站、妇联援助中心常年招人。杭州王姐考了社工证,在街道办专门处理家庭矛盾,去年还拿了"金牌调解员"称号。这类岗位更看重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2. 跟紧专业机构
国内几家知名心理平台现在都有自己的培训体系。比如简单心理的"实习咨询师"项目,完成600小时督导培训后,平台直接派单。这种模式既能系统学习,又有实际接案机会。
3. 发展特色服务
朋友大刘专攻职场压力管理,给互联网公司做线下工作坊,单场收费2万起。还有人做情感博主,通过直播连麦积累粉丝后开付费社群。关键要找准特定人群的痛点。
三、没证更要练真本事
1. 系统学习不能停
中科院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现在有两年制培训,课程设置比原来考证内容更实用。很多三甲医院心理科医生都在这里进修。
2. 攒够500小时经验
建议新手先从公益咨询做起。上海心灵花园每周组织的公益咨询活动,既帮助了留守儿童,又能积累真实案例。记得做好咨询记录,这些将来都是你的实力证明。
3. 用好新媒体名片
抖音上"心理咨询师老陈"通过科普抑郁症知识,半年积累了30万粉丝。现在他的工作室咨询预约排到三个月后。自媒体时代,专业能力+会表达=核心竞争力。
四、“上岸人”的真心话
杭州的李老师是这么转型的:先参加完形治疗工作坊→在本地读书会做免费心理讲座→和月子中心合作产后抑郁辅导→现在线上接个案同时带实习生。她说这行要沉得住气,前两年可能收入不稳定,但积累到300个真实案例后,客户都是主动找上门。
现在的心理服务行业就像二十年前的家电行业,正在从"凭票购买"转向"拼质量拼服务"。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缺机会。保持学习,扎根实践,多和同行交流,这个温暖人心的职业永远不会消失。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