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人类特征
作者:晨宇 来源:留光心田心理咨询网 发布时间:2023-01-06 14:24:11
心理学前我总喜欢躺在床上读点东西,一般来说,在我意识到自己睡着前,眼睛就闭上了。不过这次没有。我手里拿的这本科学杂志接连提出的两个结论让我无法人眠。于是我找来一支铅笔,在空白处写起来。

“只有人类能思考”“只有人类了解爱”“只有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为了把人和其他生物从本质上区分开来,瞧我们费了多少心思啊!可结果却令人失望。通过与其他生物的对比研究,那些典型的人类特征不断降级,较高等的动物的思考能力被严重低估,类人猿的世界里也存在爱,工具的使用在很多动物身上都有所体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过,也许真的有一个人类特有,而其他物种都不具有的特征存在。也只有我们才这么重视这种特有性,只有我们才用成千上万的辞藻来陈述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那条特有的鸿沟,只有我们在大大强调所谓的优越感。其实,这倒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就因为这个话题,杂志中最新得出的两个结论才让我睡意全无。它们恐怕要让那些“鸿沟追寻者们”倍加失望了。

为了指出人类身上更多的低等性,我心甘情愿地拿起笔。刚才我提到了“成千上万的辞藻”,这正是第一个研究的主题:人类的语言,即说话能力。

之前有人发现了一种名叫FoxP2的基因(叉头框P2基因)当研究人员发现某个家庭中所有成员的这种基因都遭到了破坏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个家庭中一半人有语言障碍,特别体现在语法、对语言的理解和写作方面。不过,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利交谈时所必需的协调动作出了毛病,也就是嘴巴和脸难以协调。哇,一个基因突变破坏了人类的语言!结果这个“语言基因”就这么(在媒体中)诞生了,报纸上写着:有人发现了让人类具有说话能力的基因。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这种基因,现在终于可以把人类和非人类永远区别开来了。人类的定义终于确定了!媒体对此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可是这说的都对吗?结论是不是下得太快了?毫无疑问,这种观点与现实是互相冲突的。FoxP2基因也许的确对人类的交谈一一也就是语言的发展一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要冠以“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个圣杯,还言之过早。科学家很早就发现FoxP2是一种控制型基因,也就是说会影响其他基因的运作。况且,我们早就知道这种基因广泛存在于动物世界,就连昆虫也有自己的版本。老鼠的FoxP2基因和人类的只差三个突变(微小的变化),而人猿和猴子的就只跟我们的差两个。也就是说,这种基因很早很早以前就存在了,而人类的版本是后来才在进化中出现的。据研究人员估计,不会早于二十万年前,也就是现代人类出现的时候。

特别有趣的是,我们的表哥一一尼安德特人,也经历了同样的突变。这就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有意思的分支话题:尼安德特人在许多卡通片里一直以野蛮人的形象出现,可他们却跟我们有同样的、被某些人视为典型人类特征的基因。难道就不能说,他们拥有几乎与我们一致并且发展程度相当的语言能力吗?另外,假设中还提出,他们拥有语言形成所需的许多其他基因。而我想说的是:一方面只以一个基因作为根据,把人类说成独一无二的物种,另一方面却把跟人类拥有相同基因的另一个物种,看作是原始的或者非人类的,这是不对的。好吧,这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分支话题。

相关文章
  • 心理特征是什么
    心理特征是什么?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指向性和强度等。心理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标志,它反映着一个人的整体素质。那么,什么是性格呢?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典型的行为方式。
  • 将宝宝的类型调整归零
    核算完字母以后,你有可能会发现,有一两个选项被选择的频率比较高。
  • 从握拳的姿势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小学生的跳高课上,老师问谁能够跳过某一高度时,有这一能力的学生总是按捺不住,希望被老师点到甚或径直站出来。
  • 象征性体语含有能被其他人所理解的独特的语义
    象征性体语含有能被其他人所理解的独特的语义,因而常用象征性体语来传递信息。
  • 从男人的体型看性格
    人们在工作或社交场合中总是把自己的内心包裹得严严实实,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并不简单。
  • 从女人的发型观察她
    发型作为形体语言中最易辨别最具操作性的部分,全面而完整地体现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包括行为方式、个人经历、生活状态、性格和情绪等。
  • 阴睛不定就是人类的天性
    现在自己身处的世界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阶段,自己属于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整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想到自己实现超越、奉献社会。
  • 心灵成长才是人类真正的年龄
    可以说人类只有在对自己特别有利的环境中才能生存下去。至于原因,大家应该都明白。而只有社会生活能够为人类创造出有利的生存环境。
  •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所有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塑造着我们所做的事情。
  • “回避型人格”该如何摆脱
    “没关系我不听他们说,我听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