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必学个案模式,这五类人最容易踩坑

艾伟

艾伟

2025-05-01 16:48  留光心田热门创作者
+关注

作为从业8年的心理咨询师,今天我要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个案模式这个基本功。你可能听过无数培训课,但真正能避免踩坑的实操技巧,教科书上可不会告诉你。

我整理工作室的案例档案时发现,有3类咨询师最容易在个案模式上翻车:第一类是刚考完证的"理论派",总想着套用教科书模板;第二类是兼职从业的"周末咨询师",缺乏系统训练;第三类是过度依赖测评工具的"数据党",忽视了个案特殊性。更让人揪心的是,每年都有咨询师因为个案记录不规范被投诉,去年某机构的纠纷案例中,竟有40%都与此相关。

我个人觉得出最需要警惕的五类人:

1. 把咨询当聊天的话痨型:以为建立关系就是闲话家常,结果咨询3次还没明确治疗方向

2. 测评依赖症候群:做个案评估时5个量表起步,却不会用最基础的面谈技术

3. 理论搬运工:生搬硬套CBT、精神分析等术语,来访者听得云里雾里

4. 记录困难户:咨询笔记记得像流水账,关键时刻找不到关键信息

5. 方案复制机:给不同来访者开相似的"处方",忽视个体差异

以我接手的青少年抑郁案例为例,最有效的个案模式应该是:前2次咨询建立安全屋(注意不是单纯聊天),第3次开始用房树人绘画评估,配合每周的情绪温度计记录。关键是要在第三次咨询前完成个案概念化,跟来访者共同确认3个可量化的改善目标。

建议大家准备三个记录本:红色本记客观事实,蓝色本写咨询师观察,绿色本记录来访者原话。每周花半小时做案例整理,用不同颜色标签标注进展节点。我带的实习生用这个方法后,个案脱落率从35%降到了12%。

心理咨询师必看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
心理咨询师必看:最容易被忽略的5个接诊细节

心理咨询师必看:最容易被忽略的5个接诊细节

1. 诊室布置:别让环境先开口说错话

你可能觉得放把椅子、摆张桌子就够了,但来访者从进门那刻起就在用五感观察环境。

椅子别正对空调口,冷风直吹会让人下意识紧绷

窗帘别用纯黑色,浅米色或灰蓝色更容易让人松弛

绿植别选带尖刺的(比如仙人掌),龟背竹这类圆叶植物更合适

有同行在书架上摆了《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结果把来访者吓得不轻——这事儿真发生过。

2. 开场白藏着温度计

“说说你的情况吧”这种开场太像审问了。试试把主语换掉:

“今天咱们从哪儿聊起比较舒服?”

“刚才走过来热不热?先喝口水缓缓”

特别是首次咨询的来访者,前3分钟的身体感受会直接影响TA的敞开程度。有个小窍门:准备不同高度的坐垫,让来访者自己选——这个选择动作能快速建立掌控感。

3. 沉默不是空白格

新手最怕冷场,但老手都知道沉默的价值。要注意的是:

手里别转笔(声音会暴露焦虑)

视线保持在对方鼻梁位置(直视眼睛有压迫感)

提前调整好椅子高度(避免沉默时发出吱呀声)

有位老师傅会在咨询桌上放块机械表,秒针的滴答声既能填补寂静,又不会像电子钟那样死板。

4. 记录方式会出卖你

边听边记看似专业,实则大忌。

写字速度跟不上语速时,来访者会怀疑你是否在认真听

突然停笔的瞬间,对方会自动过滤接下来的话

建议用符号代替文字记录,比如画个云朵代表情绪点,三角形代表需要跟进的问题。结束后花5分钟补笔记,比当场龙飞凤舞更显尊重。

5. 结束动作比语言更重要

对了5分钟千万别看表,这个动作会让整个咨询功亏一篑。

提前10分钟轻声提醒:“咱们还有段时间,你看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起身时慢半拍,等来访者先离开座位

送到门口时站门框内侧(站在门外像催促)

有经验的咨询师会在抽屉备着独立包装的润喉糖,结束前自然递一颗:“路上含这个嗓子舒服点”——比说十句“照顾好自己”都管用。

说到底,心理咨询是门手艺活。把这些细节串起来,就是给来访者织了张看不见的安全网。下次接诊前,不妨对着这份清单逐个检查,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

艾伟

心理咨询 | 创作者  IP属地:新疆
文章409
粉丝87
关注13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

特别推荐

作者影响力排行

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