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新手咨询师的私信,发现八成同行在临床评估环节都踩过坑。上周有个刚拿证的心理咨询师跟我吐槽,她用了某机构的老版评估表做案例分析,结果督导直接给她画了三个大红叉。今天就给大家拆解这份《心理咨询师临床评估表》的正确打开方式,特别是这四类人千万别乱用!
第一类:刚拿证的新手小白
很多新手以为评估表就是走流程,结果把"情绪状态"栏填成"客户自述",漏掉了最重要的观察指标。建议新手先用录音回放法:记录咨询过程后反复听3遍,把客户的微表情、语气词都标注在评估表备注栏。
第二类:跨领域接案的"万金油"
有位主要做婚姻咨询的同行,用同一套评估表接青少年个案,结果把青春期叛逆行为误判为人格障碍。记住不同领域要调整评估重点:比如青少年咨询要增加家庭互动评估栏,职场咨询必须加上压力源追踪表。
第三类:过度依赖电子记录的"科技党"
去年某平台咨询师用AI自动生成评估报告,结果把客户的创伤反应误标为普通焦虑。关键评估项必须手写记录!建议准备三色笔:红色记危机信号,蓝色记成长点,黑色记客观事实。
第四类:把评估当考试题的"较真派"
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有咨询师花40分钟和客户核对评估表内容,完全破坏咨询节奏。记住黄金法则:评估表填写不超过咨询时长的1/6,重点观察项用★标出即可。
现在说说正确使用方法:
1. 新版评估表一定要看右下角水印,2023年前的版本缺少危机干预指标
2. 每周五下班前做评估表复盘,用不同颜色便签标注需要督导的问题
3. 遇到复杂个案时,把评估表拆分成"症状模块"和"资源模块"分开填写
别忘了:今年8月起,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新增评估表使用实操考核,建议大家现在开始建立自己的案例库时,就要规范使用评估表格式。

心理咨询师必看的临床评估表填写规范
一、别急着动笔,先搞明白这张表的"脾气"
每套评估表都有自己设计的逻辑。比如有的侧重症状筛查,有的关注社会功能,填之前得先吃透三个关键点:
1. 这份表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诊断参考?还是疗效追踪?)
2. 每个条目到底在问什么?(像"情绪低落频率"这种表述,不同人的理解可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3. 量化标准是否统一?(用数字分级还是文字描述?)
举个实在例子:某来访者在"睡眠质量"栏勾了"较差",结果后来发现他每晚只能睡3小时还早醒——这时候就得在备注栏具体写清楚,光打个勾根本反映不出严重程度。
二、记录有门道,记住这五个"必须"
1. 必须当场核对:来访者说"两周情绪不好",得追问具体开始日期,不能笼统写"半月前"
2. 必须量化记录:"焦虑发作3次/周,每次持续40-60分钟"比"经常焦虑"有价值得多
3. 必须标注变化:上次评估总分58,这次降到42,得在表格边角注明"减分项主要为睡眠改善"
4. 必须保留原始记录:涂改处要签姓名日期,电子版要留修改记录
5. 必须注意表述:避免"该来访者性格偏执"这类主观判断,要写"自述常感觉同事议论自己"
见过最要命的错误是咨询师把不同来访者的评估表混在一起装订,这要是被抽查到,直接就是重大工作失误。
三、特殊情况的处理诀窍
碰上文化程度低的来访者,别照本宣科问"你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换成"上班/做家务受影响大吗"更实在。遇到未成年人评估,记得在监护人签字栏加注"已向监护人解释评估目的"。
有个同行遇到过这种情况:来访者做量表时明显敷衍,勾选项前后矛盾。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停止评估,在备注栏写明"来访者配合度低,本次结果仅供参考",而不是硬着头皮往下做。
四、电子填表的注意事项
现在很多机构改用电子评估系统,但容易踩三个雷:
1. 自动生成的评估报告不核对直接存档
2. 手写签名处用电子章代替
3. 忘记设置填写时间锁(导致可以事后修改原始记录)
建议每周固定时间备份数据,纸质版和电子版至少保存两种介质。见过最专业的做法是咨询室备有带时间戳的扫描仪,每份评估表填完立即扫描上传,既安全又规范。
五、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1. 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圆珠笔容易褪色
2. 修改处不仅要签名,还要写修改原因(如"来访者补充说明焦虑诱因")
3. 多页评估表每页都要写姓名缩写和日期
4. 评估人签名一定要手写,打印无效
5. 记录咨询时长别写"约1小时",精确到"14:00-14:50"
有个取巧的办法:在办公桌玻璃板下压张填写示例图,每次填表时对照检查。再老练的咨询师也难免有疏忽的时候,养成核查习惯能避免90%的低级错误。
对了说句掏心窝的话:评估表填得好不好,直接暴露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下次督导时不妨随机抽两份自己填的评估表,换位思考下——要是同行看到这份记录,能不能准确还原个案情况?经得起这个检验,才算真正过关了。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